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9节 (第3/6页)
为什么,好听是为了出人头地,换种说法也叫升官发财。事业与爱情,金钱和美女其实是等义的,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只不过在现代社会,实现这些目标有多种途径,而在古代,基本只有一条路,就是科举,考中了光宗耀祖,考不中回家种田。当然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也许还有其他路可以走,现在经商办厂也不算丢人的事,但在北方,还没有多少别的机会。 因此清廷现在搞开科取士,却实很有杀伤力。而对凊廷的这一手,商毅现在确实还没有多少反击的好办法,虽然可以在《杭州时报》上发表文章,呼吁北方的汉人抵制这科举,但估计作用不大。能够坚持民族大义的人,毕竟是少数,何况现在南北双方大体呈匀势,商毅、南京政府的官员固然清楚,自己现在的比分领先,但不是局内人,是很难看得清楚。 在许多人看来,也许中国会重现南北朝对持的局面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幻的民族气节,荒费了十年寒窗苦读,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才是正道理,管这个皇帝是满人还是汉人,反正中国又不是没被异族统治过,倒向异族一边的,也不是自己一个人。 不过商毅也是一个想得开的人,对于暂时没招的事情就不要去想了,毕竞不可能回回都是自己占便宜,也要让对方找一二个场子回来,而且一次科举的周期是三年,现在才刚刚开始,以后说不定会有办法的。而现在还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要被被清廷牵着鼻子走。 在商毅的统治区内,进行了土地分配和建立乡镇级行政机构之后,南京政府对社会基层的控制力度比历代都要加强许多,也可以说统治渐得人心,而接下来要收陇的,是读书人。 现在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部,在士大夫这个阶层上,商毅的支持率远没有在农民、商人、工匠中高,一来商毅并非正统,现在还脱离不了谋朝篡位、莽、cao一流的质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商毅是武将出身,读书人对武将有一种天然的鄙视。 当然也不表示商毅在士大夫中就全无支持率,也有不少人看得相当清楚,明朝己经是没救了,改朝换代己经成了定局,只是在异族代明还是汉族代明之中选择了,另外也不乏墙头草,抱定谁有势力就支持谁的原则,支持商毅的士大夫其实也并不算少数,只不过。而且战乱年月,士大夫的势力也大大下降,因此也翻不出多大的浪来。 但对士大夫也还是要尽力多拉陇,现在基层的话语权,大部份都还集中在他们这个阶层中,工商业还没有发展到能影响社会格局的水平。 不过现在商毅并不打算搞科举,一来是时机还不成熟,自己的地盘还有限,而且自己毕竟也没有正式称帝。另外就是现在自己建立的新学科教育纟统刚刚才开始,在新教育没有得到普级之前,马上搞科举,只会又回到从前考四书五经、作道德文章,写八股取士的老路上去。 科举本身并没有错,相反确定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材的制度,比靠什么推荐,家族推荐靠谱得多,但错的是科举的内容和方式。其实到了明清两代,由其是清代,科举的实际作用己经不在是为国家选拔人材,而且帮助统治者来控制读书人的思想,让他们用一个声音说话,一个头脑思考,没有自巳的思想,虽然可以保障统治者的地位稳如泰山,但代价是全民族的思想僵化,整个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结果造成全面落于时代。 商毅的打算是成立参政院,让士大夫阶层有机会能够参与到南京政府的政治生活中来,并且给他们提供一个发表自己政治观点、思想的地方。另外这也是商毅在《南京宣言》中作出的承诺,扩大民间参政议政的权利。 这也是商毅早就在构想的计划,现在的参政院,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政协一类的组织,把前明的官员、以及一部士大夫吸引进来,可以在这里自由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一方面是可以表现商毅开明治国的理念,另一方面也是把这一批人集中起来,便于管理和控制。另一方面也是为以后成立议会做准备。 经过了商毅的仔细思考之后,参政院的大体制度为: 以目前南京政府控制的六省一市划份地域,每个省各出若干代表,成为参政院的成员,称为议员,在南京定居,参与参政院的行动。 成为议员资格:一是非政府官员,无公职;二是有一定财产基础、以及学问知识;三是政治清白,没有污点。而议员并非全是士大夫阶层,也包农、工、商三个层面,当然目前士大夫的比例最高。 议员选拔制度:一是地方推荐、二是自荐,三是由参政院邀请。 议员的任期为二年,可连任一届,但连任之后,必须停任一届,一但在但任议员期间,出任公职,则视为自动放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