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6节 (第4/6页)
再行南征之举,还请摄政王三思。” 他这么一说,在场的几名汉族大臣也都纷纷附合。 多尔衮还在沉怜不语,但阿济格却有些急了,道:“现在商毅不在国内,我们不去进攻,难到等商毅平灭了马尼拉,回到南京之后,我们再发动进攻吗?” 范文程摇了摇头,道:“方才郑提督所言,干系腊人亦非等闲之辈,商毅若要取胜,亦非易事,因此我大清不妨坐守北方,观其成败,然后再做打算,总好过轻率出兵。” 其实这时多尔衮心里也十分矛盾,从战术上说,敌人的主将远征在外,国内空虚,确实是一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但现在清廷也确实还没有做好大规模南征的准备。不仅仅是新军尚未完全练好,同时财政收入也是刚刚足够满足朝廷的开支,府库中也没有多少积蓄,没钱没粮,拿什么打仗。而且多尔衮也相信,商毅一定在国内做好了一切布置,如果冒然发动全面南征,确实过于冒险了一点。 但按范文程所说,就在北方坐山观虎斗,让商毅去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多尔衮也觉得一厢情愿了一点,他毕竟是精通兵法的人,虽然郑芝龙说干系腊人的实力很强,但说法过于含糊,研究是怎么一个强法,到底有多少兵力也不知道,因此能不能逼得商毅两败俱伤也还未必可知,对这一点,并不能盲目乐观,多尔衮可是一点也不敢轻视商毅的实力。 这时谭泰出列,道:“摄政王,依奴才看来,就算无法发动南侵,但趁着现在南京空虚,出动一支人马,夺取几个城池,还是做得到的,若是无所做为,也未免太浪废了这次机会。” 谭泰的这个建议到是和多尔衮考虑的有些一致了,虽然不能发动全面进攻,但发动一两场人数在三到五万规模的局部进攻,如果能够趁机打几个胜仗,或者在商毅的统治区内劫掠一番,对于提高清廷的士气,也是大有好处的。否则就这么看着商毅出征在外,清廷却什么也不做,这也未免太没用了。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就是,这一仗该怎样打,选择从那里动手的问题了。 因此多尔衮也点了点头,道:“谭泰的主意很好,我看就这么办吧。阿济格,你和何会洛、谭泰商议一下,这一次应该怎样出兵,需要发动多少人马,然后马上上报给我。”顿了一顿,多尔衮又道:“立刻传诏,让洪承畴带领两支新军,回京入对。” 其他人见多尔衮已经下令,也就没有再说什么,各自叩头退下。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二章 不解(下) 众大臣们退下之后,多尔衮也不禁敲了敲额头,只觉得头疼欲裂。现在离南征全部结耒,已经过去了一年半多的时间,清廷内部的秩序,到是都基本正常。在几名汉族大臣的努力工作下,各地的农业生产也都在慢慢恢复中,百姓开始定居,开荒、种田,因姑今年国库中多少也有了一些收入,至少文武官员的俸禄都供应得上了。 而且多尔衮也已经下令,停止了圈地令和投充法,也有利于国内环境的稳定。当然实际上该圈的地也差不多都圈光了,而且圈到土地的八旗贵族,也都已经逼迫大量的百姓充为自己的包衣,因此对多尔衮终止了这两项法令,也并没有多大的扺触,而逃人法,剃发令等法令还继续执行,并且仍然禁止汉人入关,进入清廷的所谓“龙兴之地”去开荒垦田。 只是现在虽然不打仗了,但清廷的军费开支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一来是因为要养着近百万军队,是一笔庞大的费用,二来还要大造火器,因此按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想要再度举行南征,致少也要等到五六年,甚致是十年之后。 但现在清廷在准备,南京方面同样也在准备,而南方和北方相比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虽然多尔衮不懂发展工商业的重大历史意义,但有一点他是眀白的,那就是经商来钱快,因此如果双方拼发展速度,清廷是绝对拼不过南京。 而且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清廷也得到证实,商毅确实在大力发展工商业和海外贸易,每年从中获利极大,仅海关税入可以高达千万两白银。虽然多尔衮对这个数字还有些怀疑,但今年他刚刚得到的另外一个数字却是无可质疑的,那就是在今年到目前为止的时间中,在南北贸易中,清廷花了三百多万两白银,用于购买南方的商品,而清廷向南京卖出的商品,还不足五十万两白银。 虽然今年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南京政府毎年致少要从清廷赚去二百五十万两以上的白银,是铁定的事实,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就有人向多尔衮上言,停止南北贸易,以防清廷的白银外流,以资助敌国。多尔衮将这一提议交给大臣们讨论,但却遭到了众乌大臣的反对,由其是一些满族大臣,反对犹为激烈。最后只好作罢,而上言的官员也被革职。 因为南方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