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6节 (第5/6页)
入北方的商品多为高档消费品,如瓷器、玻璃品、丝绸等等,都深受八旗贵族的喜爱,是代表身份的像征,比如大尺寸的玻璃镜,都要摆放在正堂显眼的位置,让来人一眼就能看见。而尺寸当然是最大越好,如果谁家能有一面一人大小的玻璃镜,绝对是当传家宝一样供着。如果家里没一面镜子,自己都觉得丢人。因此八旗贵族也成为南方商品消费的主力,也不怕花钱。而一但停止了南北贸易,也就意味着断绝了这些商品的来,八旗贵族当然不愿意。 而在另一方面,也是以范家为首的八大皇商努力运作的结果,因为清廷的南北贸易都是由他们八家垄断,南方的商品在北方销量极好,而且利润极大,因此八大皇商都不希望停止南北贸易,他们当然不敢明言反对,但也能通过种种手段,使一批八旗贵族为自己代言,反对这一提议。 其实多尔衮也喜欢南方的商品,家里有两面一人高的大玻璃镜不说,连大部房间的窗户都换了透明玻璃,这一点比皇宫还阔气。而且当时也没得到俱体的数字,因此对南北贸易也并不觉有什么不好,花点钱就花点钱吧,见有多数人反对,也就顺理成章的否定了这一提议。 但现在看起来,这可不是一点钱,而是二三百万两银子,大清去年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就是一千多万两白银,商毅这一下就从清廷赚走了二三百万两银子,清廷的发展本来就不如南京,现在还给人家送钱帮忙,当然不行。 为此多尔衮也曽招集过范永斗,向他询问清廷是否也能够大力发展商业,但问题在于,现在清廷实在拿不出什么能在南方出售的商品。而北方察哈尔——张家口一线的贸易,目前的规模也有限,因此也很难从外部赚钱回来。这一下多尔衮这才有些意识到问题严重了,也在开始认真的思考,是不是应该停止南北贸易了。 就在多尔衮沉思的时候,一个太监抱着一大硌报纸进来,道:“摄政王,这一批的《杭州时报》送来了。”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放下吧。” 太监放下报纸,转身退出了敬思殿。多尔衮也暂时放下南北贸易的事情,去翻看报纸。因为现在清廷在南京的情报网络被破坏了大半,因此清廷了解南京情况的主要途径只能通过《杭州时报》了,虽然这一点很有有讽刺味道,但也没办法。不过《杭州时报》送到北京,至少要晚了二十多天到一个月。而毎一次新的《杭州时报》送来,多尔衮也都会认真阅读。虽然说是要了解南京的情况,但多尔衮心里也不得不承认,《杭州时报》的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比宁完我搞那个什么《大清时报》要好得多。 在宁完我的建议下,多尔衮也办了一份《大清时报》希望能够向《杭州时报》那样,成为清廷的口舌。 但《大清时报》发行之后,结果却大出多尔衮的预料。除了在一开始的二三期还引起了一点轰动之后,然后就每况愈下,虽然《大清时报》的发行量现在只有五千份,还不到《杭州时报》的十分之一,但毎一期最多只卖得出两千来份,而有几期居然连两千份都没有卖到,事实上还不如偷运到清廷地区暗地出售的《杭州时报》好卖。虽然清廷巳经明令规定,禁止《杭州时报》在清廷出售,但有市场就不愁有买主,在私下里,仍有《杭州时报》销卖。有不少地方甚致出现,用《大清时报》的封面,夹《杭州时报》的内容,公然当街叫卖的情况。 这也让多尔衮非常不满意,他虽然不懂报纸,但也知道如果没有人看,那么这《大清时报》还有什么用。因此多尔衮的心里也十分郁闷,为什么在商毅手中弄得很好的东西,一到清廷手里就变了味呢,而且对宁完我的表现也大为不满。 其实宁完我也十分委屈,人家《杭州时报》的内容来源多广,政府的各项行政、法令都可以出现在报纸上,像这次商毅出征马尼拉的消息,照发不误,可以说啥都敢登。而且还有发表相关的评论,分柝,允许普通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在南京政府的不少大城市里,几乎每一家茶馆酒楼里面都会安排说书艺人讲话当期的《杭州时报》内容,以招揽那些不识字,但又想了解《杭州时报》内容的客人。 但《大清时报》呢,说起来是只有两样事件不许登,就是这也不许登,那也不许登,结果每一期的内容只能是一些不疼不痒的事情,绝大部份内容就是为清廷歌功颂德,大唱赞歌,结果内容单调,重复,这样的报纸别说是看呢?就连听都没有人想听,销量自然是直线下滑了。而且这一点还被《杭州时报》抓住,进行冷嘲热讽。 在这个时代,就是在欧洲,报纸也是一个新鲜事物,更别说是在中国。商毅虽然没有办过报纸,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谁没和报纸打过交道,而且他是釆取开明执政,令法公开的策略,绝大部份政府的行政法令都通过报纸向社会传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