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1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16节 (第6/6页)

,并且抓住了几次关建事件,大力发展《杭州时报》。因此到了这时,《杭州时报》已经拥有了六万余份的发行量,几乎遍及中国的大部份省份。

    虽然这样的做法确实会向外界泄露一些南京政府的情况动向,有不少官员也向商毅表示过了这个担忧,并建议商毅减少《杭州时报》报导的内容。但商毅仍然一直坚持政令公开的原则,因此也使《杭州时报》在南京政府的统治区内,俱有了很高的公信力。

    对于一份报纸来说,公信力就它赖似生存的基础,因此现在基本上只要是《杭州时报》上刊载的新闻,读者都能够相信,这样自然就能更好充当政府口舌的角色。而从最后取得的效果上来看,绝对是得大于失得。

    而清廷对报纸的性质,特点一无所知,只看到了报纸可以代表政府口舌,控制话语权的一面,于是就以为照着《杭州时报》的样子,依葫芦画瓢,也捣鼓出一份报纸,就能拥有和《杭州时报》一样的效果,但却从来没有想过,怎样使报纸能够吸引读者,建立自己公信力,结果全篇都是大话、空话,内容单调刻板,一点有实质价值的东西都没有,这样的报纸,当然就没有生存力了。

    因此多尔衮看了一份今天送来的《杭州时报》之后,又和《大清时报》一对比,也不得不承认,如果让自己来选择,恐怕也会去看《杭州时报》而不是《大清时报》。

    第四卷 纵横篇 第二七三章 杭州时报案

    宁完我当然知道,《大清时报》是自己向多尔衮建议创办的,一但没有弄好,自己的政治前途也就差不多了,因此就在前几天,向多尔衮上过一道奏章,为自己也是《大清时报》辩解。

    而宁完我也不敢把《大清时报》销量不好的责任,全部都推到报导内容太狭窄这个事实上,反而找了两个牵强的理由,一是朝中大臣,地方官府都不看《大清时报》,二是《杭州时报》还在大清境内暗中发行,蛊惑人心,使民间只看《杭州时报》,不看《大清时报》,正是这两个原因,才使《大清时报》的销售每况愈下。然后才很委宛的建议,能否将朝廷发布的一些并不太重要的政令事件,通过《大清时报》,向民间传达呢?

    多尔衮当然知道,前两个理由都是宁完我硬拉出来后,主要还是在后面的建议上,因此多尓衮一边看着手里的《杭州时报》,也一边在想,是不是真的公开一部份朝廷的政令。

    看完了一份《杭州时报》之后,多尔衮把它叠好,放到书案的另一侧。随手又拿起了下面一份,时间是十月三十日,首版的标题大字写得是:中华军保卫海外华人扬雄风,吕宋岛展军威力克马尼拉城。而这一期报纸的绝大部份内容,都是中华军攻克马尼拉城的相关新闻消息。

    多尔衮也不禁苦笑了一声,原来还指望中华军和干系腊人拼个两败俱伤,想不到在一个多月以前,中华军就已经占领了马尼拉城,而现在商毅恐怕已经回到了南京,最起码也是在回南京的路上。情报工作实在太慢了,这么看来这次局部出击,也没有必要了。

    对其他的内容,多尔衮并不感兴趣,只是粗粗看了一遍,但也知道商毅占领马尼拉之后,设立行政机构,制定法令,看来是想将吕宋划为本土。多尔衮对于海外的世界也没有太大的兴趣,但他马上想起郑芝龙所说,马尼拉是各国商船的云集之地,商业贸易十分发达,而商毅得到了马尼拉之后,就算消耗了一定的力量,但南京政府的收入一定会大增,这一来对清廷当然是大为不利。

    因此多尔衮的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也不觉有些烦燥起来,因此也没有心情再看下云了,将这份报纸一叠扔在桌上,随手又拿起茶杯,喝了几口茶,准备放着明天再看。但等他放下茶杯,正要离开的时候,目光一扫,无意间看到第三份报纸的头版标题。

    多尔衮心中一动,将身体偏过去,只见头版的新闻标题写的是“十大谎言——评所谓满清十大徳政”。多尔衮心中一动,这所谓“十大徳政”是在《大清时报》在创办初期,为了凑足报纸的内容,也为了给清廷歌功颂德,宁完我花费了好一番心血才炮制出来的,因为想凑齐这十大善政,这素材实在太难找了。

    最后定出这十大善政是:一满汉平等;二收复北京,解救原明百姓;三击败李自成,为崇祯报仇;四杀张献忠,解四川之难;五统一北方之乱,使百姓安居乐业;六开科取士,安天下士子之心;七善待原明大臣;八尊崇孔孟,维护中华正统;九屯田开荒,恢复农利;十兴修水利,创福于民。

    当然最终可这十大善政凑齐之后,也受到了多尔衮的极力称扬,认为这十项善政,弄得确实不错,可以颂扬大清的功徳业绩,为大清收服汉族的人心。而现在多尔衮看到了这一条标题之后,心里也微微一凛,赶忙拿了起来,打开来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