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6节 (第2/6页)

能性。另外还有不少起义军虽然不敌清军,但却退入荒野中,利用山西地区险峻山区地形坚持与清廷斗争。从运城地区突围出来的虞胤率领残部进入华山,姜瓖的部将牛光天进入太行山区,高鼎等人则盘据于五台山,这几支起义军互相串连,并不时袭击清军的零散人马。因此山西的局势只能算有所好转,而远不能说是大局己定了。

    多尔衮考虑再三,认为虽然目前北方各地的叛乱并没有完全平定下来,但比起三个月以前,确实是大有好转了,而且现在南方的局势才是当前的燃眉之急,因此必须调集大部份的兵力,在中原战场,和中华军进行一场决战,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有可能使北方的局势再度恶化,但也没有别的办法了,火燃眉毛,只能先顾眼前了。

    这个时候多尔衮也不仅想起当初皇太极在位时,清廷曾有五次入关侵袭明朝,但除了第一次和最后一次之外,中间的三次都是选择在明军即将剿灭农民军,或是对农民军取得了十分明显的优势时候,使眀朝不得不釆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将征剿农民军的军队调去阻挡清军的进攻。结果使农民军一次又一次转危为安,重新发展壮大,直到最后,李自成带领人马,杀入了北京,灭亡了明朝。

    因此也可以说,明末的农民军屡剿不灭,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数次大难不死,屡败屡战,和清廷在暗中扯明朝的后腿,也不无关系。而现在商毅似乎也有意对清廷来玩这一手了。

    以前多尔衮站在旁观的角度,当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甚致还对明朝幸灾乐祸,有时还不疼不痒的批评崇祯,不该放农民军一马,但现在轮到自已来偿一偿这种感觉,也使多尔衮苦笑不己,看来还是真的应了那一句话啊:出来混,都是要还的。

    因此现在的多尔衮也能深深住会到当年崇祯的心情了,也只能和当年的崇祯一样,顾不了以后,只能先管好眼前的事情再说。

    这时甘肃的叛乱基本平定下来,而且多尔衮也下令调尼甚和韩岱回兵,接着多尔衮又下令阿济格,让他留下李国英,带领一万人马,坐镇廷安府,继续清剿陕西残余的叛军势力,自己率领主力人马,也立刻赶到河南来参战。由于阿济格的人马离河南较近,因此多尔衮也让阿济格回兵之后,驻守河南府,挡住李定国部的人马。同时又下令从北京再抽调五万人马,由博洛统领,进驻顺徳府、大名府一线,和山东的中华军对持。

    并且又下诏在商南驻扎的耿仲明,将他狠狠训斥了一顿,但最后还是要求耿仲明戴罪立功,立刻率军赶到河南府来,汇合其他人马,准备和中华军在中原地区,进行决战。

    因为现在多尔衮已经知道,耿仲明已经汇合了吴三桂的五万川军,总兵力约有八万余众,这可是一支不小的力量,而且还能把吴三桂也拉扯进来,因此不能这么白白的放过去。

    随后多尔衮又下令到北京,让荷兰人立刻去联络日本,告诉徳川家光,自己将要和中华军进行决战,希望日本尽快出兵中国参战,同时也请了荷兰人出兵,帮助清廷,并且承诺,一但击败商毅,不仅把台湾让给荷兰人,而且还可以在长江以南的沿海地区,效仿葡萄牙租借澳门一样,也租借给荷兰一块土地,而且地点可以由荷兰人自己挑选,要那儿给那儿。最后多尔衮又命人下令朝鲜,命令朝鲜立刻出兵五万,到中国参战,并且供应大量的粮草军需用度。

    可以说现在多尔衮为了和中华军决战,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已经不顾一切了。

    当然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在山西,因为在目前来说,只有山西的局势最不稳定,至少大同还在姜瓖的手里,而且在短期内,清军还真拿大同城没有办法。

    多尔衮思考再三,决定力争招降姜瓖,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好的结果。于是多尔衮亲自赶到大同城前,希望用自已的威信力说服姜壤,派出使者去面见姜瓖,表示姜瓖反叛,是误解了清廷的意图,清廷念姜壤昔日之功,可以不计前嫌,只要是姜瓖能够回心转意,悔罪归诚,仍然可以对姜瓖恩养依旧,同时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也是为了让姜瓖放心,多尓衮不禁亲自写给姜瓖一封信,赌咒发誓,决不会违反诺言。还特意命人制作了两份丹书铁卷,让使者交给姜瓖,表示让他不用担心清廷出尔反尔。

    见到了使者之后,姜壤也十分客气,向使者表示,自已的叛清之举确实是迫不得以,如果多尔衮愿意重新接纳自己,当然是求之不得,但自已毕竟巳是叛将,因此不要轻易相信多尔衮的承诺。并且又给多尔衮写了一封回信,首先列举了自己为清廷所立的大功,但不仅没有受到升赏,相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