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啸大明_第33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36节 (第3/6页)

反多方受到清廷的猜忌,因此为求自保,才举兵反叛,多尔衮想重新招降自己,虽然十分高兴,但却害怕受骗上当,因此希望多尔衮拿出俱体的成意方案来,否则自己宁可守在大同城里,与城共存亡,也决不出城受降。

    其实姜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这次反叛,己是覆水难收,想在反清之后再图归顺,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现在清廷为了安定人心,不会对自已下手,也许还确实会对自己加以安抚,但等这个风头一过,山西彻底安定下来,再和自己来个秋后算帐,反正到时候随便给自己安上一个什么罪名都可以。至于什么丹书铁卷,和擦手纸其实没啥两样,因为这是清廷发的丹书铁卷,清廷说它有用才有用,清廷要说它没用了,也就真没用了。当年朱元璋发出去多少丹书铁卷,但要杀谁来,照杀不误,也没见过谁用丹书铁卷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不过姜壤在回信里表示自己愿意再归复清廷,其实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因为经过了清军差不多三个月的围攻之后,这时大同城里的处境也十分艰难,虽然粮食、物资并不缺乏,但关建是人心涣散,军心不安,姜瓖已经知道清军在山东、南阳战场连连失利,但无论是山东、还是南阳,离大同都有相当远的距离,因此在大同城里的反正军队,普遍都有一种看不到前途的悲观情绪。

    因此姜瓖也认为,只要是缓上几个月,局势就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说不定中华军就能够打到大同来了。而所谓让多尔衮拿出俱体的成意方案来,就是希望让清廷能够暂时退兵,让大同城里的军心民心可以安定下来。

    收到了姜瓖的回信之后,多尔衮当然看得出这是姜壤是在使用缓兵之计,目地就是想让清军暂时撤军,好拖沿时间。但如果不能说动姜瓖归降,但却能够把他稳在大同城里,对清军来说,也算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只要是击败了中华军的进攻,那么攻破大同城当然不在话下了。而且自己也同样可以先稳定姜瓖,然后另想别的办法来攻破大同城。

    因此多尔衮又立刻派人回复姜瓖,声称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可以停止进攻大同城,并且撤军二十里,然后再和姜瓖商谈重新投降清廷的条件,但也要求姜瓖只许留在大同城里,不许外出,不许进攻清军,不许联络他人,否则凊军将会立刻来重新围攻大同城。

    现在姜瓖只希望清军赶快撤军,好让自己缓过这一口气来,因此对多尔衮提出的条件也全盘答应了下来。于是多尔衮留下多罗郡王瓦克达率领两万人马,在这里困守大同城,自已率领大军,进入河南省,准备和中华军进行决战。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四十九章 南京的决策(上)

    就在多尔衮紧急招集人马,调动兵力,准备与中华军决战的时候,在南京政府内部,同样也在为下一步的战斗进行着紧张的准备。

    连续取得了山东、南阳的两场胜利,不仅夺取济南、兖州、南阳等战略要地,而且总共歼灭、俘虏、投降的清军总数约有十二万多人,同时还包括两支清廷苦心训练的新军。而中华军自身的损失,还不到二万,因此在南北边线的军事力量对比,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在收到南阳大捷的报告之后,商毅立刻招集统战部成员,招开军事会议,商议南京政府下一步的进军计划。

    李岩首先发言道:“大王,依在下之见,现在山东、南阳之地己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下一步就应由淮南军区出兵,攻取徐州,然后三线齐进,夺取河南,先收复中原之地,进而收复京师,最多三年,则天下尽归大王所有。”

    自从商毅正式向清廷宣战之后,南京政府的官员对商毅也发生了改变,由“王爷”变成了“大王”,虽然这两个词只有一字之差,但代表的含义去大不相同,前者只能算是一个高贵的爵位称号,后者却意味着一个独立的统治者称呼。商毅当然十分坦然的接受了这种称呼上的变化。其实要不是商毅有言在先,只有收复北京之后,才行称帝之举,这时恐怕劝进的上奏已经推满了商毅的桌案。

    不过南京政府的主要官员都清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击败清廷,只要是彻底击败了清廷之后,商毅称帝也好,建立新朝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且现在的大局对南京政府来说也是一片大好,在取得了南阳、山东两战的胜利之后,中华军对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半包围之势,由其是徐州地区,已经陷入己中华军的三面夹击之中,仅仅只是在西北方向,沿着黄河流域连接着归徳府,清廷才免强保持对徐州地区的控制。

    因此李岩提出先收取徐州,再进取河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