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3节 (第6/7页)
仗,还是扛得起来的。 因此吴三桂也下令众将,加强夔州府一带地区的防守,严守阵地,皆共存亡,凡是有不战而退,弃守阵地者,必斩不赦。 只不过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是,中华军并没有从夔州府发动进攻,而是从湖北湖南两省交界的石牙关出击,首先攻占了黔江县,然后又进取彭水、武陵两县,沿涪陵江一路西进,直逼涪州。 吴三桂接到涪州的告急之后,也不禁大吃一惊,万万也没有想到,中华军并没有从自已布下了重兵防守的夔州府一带进攻,而是从四川中部的黔江开始。 这并不能说吴三桂的判断有误,因为现在中华军基本已经占领了夔州府全境,四川湖北边境的险要地段,都己被中华中突破,而且中华军在夔州府境内己集中了湖广军区的三个军,总兵力八万有余,在军中还有原来的大顺军、忠贞营余部,熟悉这一带的路途地区,沿官道向西可以直逼成都,沿长江逆游而上,可以进取重庆,正是用兵之地,因此换了是谁,都会把重兵布置在这一线上。 而在四川湖南交界一带的地区虽然留守的兵力不多,但这一带地区的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关隘林立、汢河纵横,交通极不方便,只能携带少量轻小火炮,而中重型火炮根本无法携带,而且后勤困难,因此中华军决不会从这里发动进攻,但吴三桂却没有想到,中华军偏偏没有从夔州府这一线,而是从防守薄弱的四川中部发动进攻。 现在川军在四川东北一带的防线布置是,由夏国相领六万人马,驻守渠县、挡住中华军西进,王绪领三万人马驻守渠县以北的东乡且,保护夏国相部的侧翼;胡国柱领六万人马,驻守忠州,遏断长江,防止中华军沿江而上,在这一线上,共计布置了十五万大军,分别从北、西、南三个方面,堵住夔州府的中华军,也算是防守严密。 涪州位于涪陵江与长江的交汇口处,向西离重庆只有二百余里,向东北离忠州只有一百六十余里,因此中华军由黔江突入四川之后,直逼涪州,驻守在忠州的胡国柱就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中,如果中华军再攻占了涪州,那么连重庆都危险了。 重庆是四川仅次于成都的重要城市,重庆失守,四川也就等于丢了一半,因此重庆决不容有失,吴三桂也紧急下令,命部下的大将马宝、郭壮图两人领五万人马,夜星赶到重庆去驻守,同时下令驻守忠州的胡国柱,立刻向西北撤到垫江县,向驻守在渠县的夏国相靠陇,这样也将防线甴全力堵住夔州府的中华军进攻,变成了由顺庆府到重庆府,由北向南的一字防线。 而完成这条防线的关建,就在于胡国柱部能否顺利的退守到垫江县,但中华军怎么可能错过这样的战机呢。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七六章 入川之战(一) 率领中华军由黔江县攻入四川的,是段鹏率领的南京军区的第七军、第二十军。 因为跟据前线的回报,川军在夔州府一线聚集了重兵防守,在各个险要地段都修筑了大量的防御工事,虽然中华军在火力上占了优势,但发动强攻,还是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因此商毅才决定,从川军防守薄弱的黔江地区入手,一举从四川中部插入,直捣重庆府。 不过川湘边境一带的交通不便,因此段鹏决定,以第七军的特种师为先锋,首先发动对黔江的进攻,主将段鹏本来就是特种兵出身,对这种山地行军作战的方式有足够的经验,当年就是他率军攻克了天险仙霞关,而且这一次出战,特种师为了轻装上阵,把全师所有的火炮全都放弃,毎名士兵只带了足够的火枪弹药和手榴弹,和一些单简单的工具,以保障部队的行军速度。 同时为了隐藏自己的行踪,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中华军并没从湖北西南部的施南地区直接进攻黥江,而是选择从湖南西北的石牙关进入四川,石牙关位于黔江东南一百多里的地方,正好是在黔江地区以外,中华军从这里进军,而且基本选择的是山路,经过了两个昼夜的行军,行程一百六十余里,迂回到黥江县的南侧,而行踪丝毫也没有被川军发觉。 而中华军白天躲在深山里休息,等到天色晚下来之后,段鹏才下令,向黔江县发动进攻。 这时川军的主力都集中在夔州府一线,但在黔江县还是驻守了五千人马,毕竟这里也里双方的边境接壤地区,吴三桂不可能不留一些兵力驻守,但黥江的守军刘洪认为黥江一带地势险要,道络崎驱,而且中华军从这里进攻的可能性并不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