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9节 (第3/4页)
卷他们八人皆给了红圈,八人不傻,得知当初老皇帝在贡院就定江南应玉衡和盛言楚谁为会元的事而大发雷霆后,八人便派人打听了盛言楚,见盛言楚的确胸有才学,八人不约而同都给盛言楚打了红圈。 不过有几人不满盛言楚的身份,言及若皇上钦定商户子盛言楚为鼎元,怕是朝野上下的风向都要变幻。 “皇上不可啊——” 翰林院大学士壮着胆子谏言,“商户之人多狡诈,他们虽是贱籍,但他们当中大多富贵,好比皇商金家,若再放权给商户,那天下百姓岂不是都会舍本逐末学商户,没了农本,国之将亡!” 吏部尚书闻言立马上前,声色俱厉:“皇上,臣以为当点盛言楚为状元,九年前皇上特准商户三代之子科考,既准了他们科考为何又不能一视同仁?” “若这盛氏子因商户身份而不得荣登状元一位,那九年前降旨恩赦商户科考又有何意义?天下商户人数不比庄户农家少,若皇上听信大学士之言轻视商户子科考,臣敢笃定商户必会闹上京城!” “他们敢!”翰林院大学士气得手发抖,“贱籍而已,不足为惧!” 吏部尚书冷笑:“大学士久居京城不去外头行走怕是连外边的事一概都不知吧?” “你!” 吏部尚书拱手面向老皇帝,一字一句道:“南北运河开凿后,流往国库的赋税较之前几年翻了好几倍,这些从何而来?全是来自迁徙至运河周边营建商铺的富商大贾之辈,商户虽为贱籍,朝中收取他们十之七八的商税时,他们有吐半个不字吗?!” 说着,尚书大人一挥衣袖,大声道:“倒是大学士口中的庄户人家三番五次起义违抗朝中下发地方的收税规制,试问大学士可有辩解之说?” 翰林大学士语塞,他能怎么说? 殿试上唯二的一道题考得就是咸庆郡农民不交春秋两税揭竿起义,老皇帝将这道题摆在殿试上,可见厌了民间四起的抗税起义。 吏部尚书身为官场枢纽关键人物,说起话来极为圆滑,将翰林院大学士呵退后,吏部尚书捻起小胡子轻笑:“我朝国库大半金钱都取之商户,近些年商户活跃于西北、南域两地,因有他们在两地来往不断,我朝南北百姓才能夏吃荔枝冬食牦牛干,臣以为对商户应执行‘贱而不抑’,方能安稳朝政。” 老皇帝听得津津有味,吏部尚书再接再厉道:“农业乃国之根本确实不假,但若是过分的打压商户抬举农业,重义轻利势必会占据上风,久而久之,咸庆郡此等事必当层出不穷。” 国子监祭酒大人笑着接茬:“尚书大人言之有理,打压商户是要有,但得选对策略,抬举农户亦然,若两户能携手共进,我朝定会焕然一新再进一层楼。” 龙椅上的老皇帝闻言眼皮子陡然一掀,苍老的手搁在盛言楚的考卷上不停地敲打,八人立马收声,静等老皇帝的决断。 “盛氏子不仅仅是商户子,还是寒门独户之人…” 老皇帝说话速度很慢,说这些时,老皇帝已经拿起笔在盛言楚考卷上落了红圈,丢下笔后,老皇帝拢着手威严地看着底下八人,轻轻一哂:“你们几人翻来覆去的吵,还不如多看看盛言楚的考卷——” 大监心领神会的将盛言楚那道有关咸庆郡赋税的题拿到下边,八位主考官批阅时只草草的看了前半部分,见考卷抬头上印着会元二字,几人想都没想就给这份考卷圈了佳字,至于盛言楚后面写了什么,在场全部看完的唯有老皇帝一人。 看完盛言楚考卷的后半部分后,八人眼中现出一抹惊艳。 因为盛言楚后边写得竟是一些有关朝廷赋税管理的条陈,对于商税,盛言楚就写到了比方吏部尚书说的‘贱而不抑’,如何抑,抑多少等等所能出现的状况,盛言楚皆列出了详细的说辞。 就连一向瞧不起商户的翰林院大学士看完后都不由感慨一句此子奇才。 老皇帝兴味地看着众人水彩一般变幻不停的脸色,笑得耐人寻味:“如何?诸位以为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