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第26/26页)
,困了睡,心里从不想事。” 养生的秘诀,如是而已!麟庆自然不必再往下问什么了。赏了十吊制钱,遣走了史浩然,接待慕名已久的龚定庵。 他的称呼很客气,是“定庵先生”;龚定庵则论科名,称之为“老前辈”,麟庆早于龚定庵九科,但年龄却只大了一岁。 见了面,先叙师门渊源。“久闻太老师对定庵先生的赏识,异乎寻常。”麟庆说道,“我听甘泉乡人传说,京师有两句歌谣:‘阮公耳聋,见龚必聪;阮公俭啬,交龚必阔。’真正难得。” 这两句话,龚定庵还是第一次听到,对传述之人,无形中生出感激之心,但心知其故,说了老实话。 “果真有此两句歌谣,无非因为:第一,阮公失聪是假装的,常有人以俗务关税相扰,阮公拒之不可,只有装聋作哑,或许是因为我从不跟他谈这些事,所以不必有所顾忌。至于‘交龚必阔’,是因为我穷的缘故。” 这就自然而然地吐露了需要周济的意向,麟庆很痛快,但也很含蓄地表示说:“此为我辈之过。”接着,便看了何俊一眼,眼色中很明显地暗示,应该多送程仪。 “大帅的《鸿雪因缘图记》,不妨让定庵瞻仰瞻仰。”何俊转脸又问龚定庵,“想来你亦听说过,麟大人有这么一种生面别开的自订年谱?” “噢,听说过,不知其详。” “你一看就知道了。” 麟庆对这件事最感兴趣,当即命书童将他的《鸿雪因缘图记》的稿本捧了出来。原来“鸿雪”是出于苏东坡的诗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麟庆自从道光三年外放徽州知府以后,升迁甚速,宦辙所经,无论人事景物,颇有可记,因而在道光七年兴起一个念头,不妨画图作记,以供晚年退归林下的回忆,同时流传后世,至少亦可让子孙知道先世的经历。因而请幕府绘画的三位幕友执笔,自髫年开始,每历一事,必制一记,绘一图,预定每八十帧图记,汇成一集,现在已经积有两集了。 这两集“图记”一时看不完,倘或借了去看,万一遗失损毁,主人痛惜,客人不安,所以龚定庵心中打算,只能略翻一翻,看到有可资以为谈助的,便即停下手来谈论一番,作为应酬主人的雅意。 哪知随手一翻,恰好翻到“西湖问水”这一帧,当然就停下来了。原来麟庆的父亲字曙墀,嘉庆十一年以知府分发浙江,第二年署理台州府,旋调温州,麟庆时年十七,随父宦居浙江,寻幽探胜,共有十三帧图,“西湖问水”“净慈坐禅”“韬光踏翠”“钱塘观潮”“玉泉引鱼”“六和避险”是在杭州的游踪;台州有两帧,“赤城餐霞”“石梁悬瀑”;此外有在绍兴的“禹xue征奇”,有在温州的“永嘉登塔”“石门跃鲤”。 有此渊源,龚定庵大感亲切,一帧一帧看下去,看到“敷文载笔”,复又读麟庆所作的记。敷文是指敷文书院,在凤凰山的万松岭上,南宋时密迩大内,所以明朝初建书院时,即名“万松”。入清以后重修,康熙五十五年御书赐额“浙水敷文”,因而改名敷文书院。其中有芙蓉石、玩心亭、飞跃轩、石匣泉诸胜,又有一座毓秀阁,供奉魁星,又名魁星阁。所谓“敷文载笔”,便与这座魁星阁有关。 麟庆记道:“相传求名之士,于元旦日初出时,以五色丝缠香往拜,如易得手中笔,必获科第,然往往有不见者,则必颠踬棘闱,屡试屡验。余闻而心动,请于母,笑颔之。乃先期斋沐,于戊辰元旦,趁晨光熹微,衣冠登阁,仰视魁星手中,竟不见笔,甫拜祝,而笔自落,因以香易归焉。” 戊辰是嘉庆十二年。在麟庆“敷文载笔”后不久,奉到恩诏,以来年为皇帝五旬万寿,举行恩科乡会试,麟庆北上应试,得中顺天乡试举人。第二年己巳,连捷成进士,同榜二百四十一人,以麟庆年十九岁为最轻。 敷文书院曾是龚定庵肄业之地,追忆当年,神往不已,彼此有许多往事可谈,一直谈到黄昏,麟庆还要留他喝酒,但因第二天一早,龚定庵便须转往扬州,而何俊有好些事要跟他谈,所以代他辞谢了主人的情意。 回到何俊的寓所,已有五份请帖在等着龚定庵。他匆匆看了一下,一股脑儿推到何俊面前。“你看,”他说,“该怎么办,我听你的。” 何俊看完了请帖问道:“你明天走不走?” “走又如何?不走又如何?” “不走,不妨每处到一到,不必担心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如果明天要走,我劝你哪里也不必去了,今晚上你还要办事。” “办什么事?” “你先别问。” 龚定庵略想一想答说:“卢心农在扬州等我,明天要走,既然晚上还有事,咱们就不必出去了。而且,近年心情不同,酒食征逐,亦没有什么意思。” “好!我叫他们去弄个鱼翅来请你。” 何俊将听差唤了来,指明到清江浦最大的一家徽馆四景园,关照要一大碗红烧鱼翅,另外配四样菜,马上送来。哪知听差尚未出门,南河总督衙门已有一个戈什哈持着麟庆的名帖,带着厨子挑夫,送来了一桌烧烤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