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章 (第10/112页)
话也不是一天了,唉!”钱姚氏叹口气,“从小白菜谋杀亲夫这件案子闹大以后,就常常有人来问我儿子:你到底卖了砒霜给人家没有?我儿子说不出的苦,只有含含糊糊,敷衍过门。到后来大家都说杨秀才是冤枉的,就有人骂过我儿子,你为啥要害杨秀才?其实,我儿子哪里会害人?这不是天大的冤枉!” “后来呢?”翁曾桂说,“你只讲今年的事好了。” “今年正月里,陈秀才到爱仁堂来,说这件案子还没有了,要传我儿子上公堂——以前一直传过,我儿子只当没事了,不过心里委屈。哪知弄到头来,还是要去吃官司,心里就很不自在。老爷,苦啊!”钱姚氏突然悲从中来,放声大哭,“自从他们这场官司打到京里以后,我儿子忧忧郁郁,一两年没有开过笑脸。” 这一下,有点问不下去了,翁曾桂恻隐之心大生,特准陪伴她来的人,也就是杨大姐所派的那个丫头,上堂来劝慰,同时退堂暂息,等钱姚氏喝茶休息了好一会儿,悲痛稍杀,方又再问。 “钱姚氏,人死不能复生,大家都知道你儿子是忠厚老实人,只要这件案子审明白,你儿子的苦衷大家都会原谅,他死了也可以安心了。”翁曾桂问,“当时陈竹山怎么说?” “是啊!老爷,我也就是为了要洗刷我儿子的冤枉,才拼老命到京里来的。”钱姚氏想一想答说,“陈秀才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只听我家老大说,他叫我家老大咬定以前说过的话,不改口,包管没事。” “钱坦呢,答应他没有?” “我家老大说,现在不说实话,没有机会说实话了。如果我不说实话,仓前也没法子住了,只有搬家。 老爷想想看,一爿药店,还是我们钱家爷爷手里传下来的,几十年的老店,要搬,谈何容易。” 迁既不可,住又难安,钱姚氏声泪俱下地追述钱坦生前所遭遇的困境,但不曾提到杨家用人情软逼的情形,这当然有着回护的意味在内,但并不影响案情,问官已经可以毫无疑义地判断:钱坦是在刘锡彤授意,陈湖与沈彩泉架弄之下,作了子虚乌有的伪证,坐实了杨乃武与小白菜为求免除刑罚之苦而自诬的伪供,变成不易推翻的“铁案”。 听罢司官的陈述,桑春荣问道:“葛品莲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唯一的疑问,就在这里。”翁曾桂答说,“卖砒之说,既是无中生有,看起来是病死的。” “病死又有什么佐证?什么病?得病的经过如何?医生如何诊断?语焉不详,何以复奏?” “是!”翁曾桂看一看林拱枢与刚毅,从眼色中又一次征得了同意,方始答说,“司官已经商量过了,案子问到这里,无可再问。上谕指明‘须彻底根究’,所以只有请旨:第一,余杭县应该到案;第二,尸棺应该提进京来复验。” 话未说完,桑春荣已大为摇头,“这样子办,太离奇了!”他说,“将来会搞得没法收场!” 三人一听这话,大为诧异。刚毅忍不住开口:“大人的意思,不大容易明白。” “你不明白?”桑春荣老气横秋地说,“将来要你坐上了我这个位子,就明白了!办案不能任性胡闹,你们说要余杭县到案,将来是不是还要杭州府、浙江巡抚、学政也到案?案子不是余杭县一个人定下来的,前后几次审问,结果都是一样,就都有责任,不能光传余杭县一个人到案。” 话倒也有些道理,可是刚毅年轻气盛,而且身为旗人,自觉不必太迁就汉官,所以脱口相答:“果然有此必要,就让杭州府、浙江巡抚、学政到案,亦无不可。” 这是公然顶撞,桑春荣勃然色变,但毕竟忍了下来,冷笑一声答说:“像这样的情形,倒还没有听说过。这要请旨!你想,上头会不顾体统吗?” 刚毅还想争辩,林拱枢抢在前面说道:“让余杭县到案,也是为了作证。其实也不光是余杭县,主要的是要传他的门丁沈彩泉,跟余杭县的生员陈湖,到案讯问指使钱坦承认卖砒的情形。这一层情节,只有刘锡彤一个人该负责;自知府以上,并无责任可言,亦就谈不到应该到案不到案了!” 这番辨析,针对桑春荣的话而来,理由充足,不易驳倒。桑春荣便略而不谈,只说:“刑部提尸棺到京复验,可有前例?” “这要查!”翁曾桂答说。 “那就先查清楚了,若无前例可援,根本不必考虑。你们要知道,恶例不可开,一开了这个例,后人受累无穷。切记!切记!” 一顿官腔,将承审的司官打了回去。刚毅愤愤不平,当天就到档房里去查案,希望找出可援之例。 刑部档案归书办管理,司官无从查起,如果要想知道某案的处理经过,或者某案某项处理办法,过去有无成例,须向书办查询。客客气气打交道,书办亦不致刁难;倘或摆出司官架子,书办回一句:“没有这样的案子!”或者故意胡说一起,往往无奈其何。至于直接到档房查案,更犯大忌,到头来一定自讨没趣。 刚毅的性情,约略如其名字,自负熟谙律例,平时对书办的词色颇为严峻。这天走到档房,开口便说: “你把嘉庆戊辰年,江宁候补知县李毓昌到山阳令查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