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下章 (第8/112页)
自己仔细看一看,如果笔录不符,当堂声明,准你改正。若是以后再问,口供与今天不符,你可小心着,这里问案也可以动刑的!” “是,是!乃武不敢。” 于是,等发下口供单,杨乃武伏地细读,要求改动了几处错误,随即画押——这次是规规矩矩地写了自己的名字,不再使用暗藏“屈打成招”四字的花押。 爱仁堂的人证到京了。本来传唤的是钱恺,因为有病在身,无法到案。刘锡彤深恐据实答复会引起误会,加深咎戾。正不知如何处置时,忽然由钱坦的老母钱姚氏出面具呈,自愿随带爱仁堂的伙计杨小桥进京作证。 明知这样的自告奋勇,对他不利,可是刘锡彤不敢不准,否则就更显得自己不明不公,招来更大的麻烦。当然,钱姚氏不惮此千里长行,是有原因的——杨大姐早就下了功夫,经常到仓前走动,每次去不是食物就是衣料,口口声声“钱干娘”,叫得非常亲热。这样的情分,使得钱姚氏不能不有所报答。 “大小姐,”钱姚氏一直这样称呼杨大姐,“老二有病不能进京,不要紧,我去。” 这是杨大姐求之不得的一句话。但事先难以出口,而等人家说了出来,她却又有顾虑:第一,上了年纪的人,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倘或中途得病,又没有亲人照应,实在可忧。第二,此案上通于天,一旦平反,连巡抚都会处分,所以浙江的官场,颇为紧张;而爱仁堂的人证,关系全案出入,倘或有人不愿钱家出面作证,阻拦不住,下手暗算,钱姚氏的性命不保,亦非意外。 想来想去,不能不劝劝,“干娘,说实话,你老人家肯出面,我家乃武的一条命,就是一半保住了。 不过,千里迢迢,实在放心不下。我看,”她很吃力地说,“你老人家还是不要去的好!” “要去!我自己愿意去的。”钱姚氏的态度很坚决,“我无病无痛,身子健旺得很,路上辛苦还吃得起。再说,我也趁此去逛一逛,活到六十五岁,总算京城里也到过,死也死得过了。何况,我不去,官司不能了。大小姐,你不要拦我,只等我走了,店里要托你照应照应。” “那当然。”杨大姐想一想答道,“既然干娘这么说,路上一切我来托人照应。” 杨大姐说到做到,从余杭到杭州,一路打点,等巡抚衙门派出一位解送的委员,候补县丞“侯老爷”,更大大地送了一个红包。至于为钱姚氏送行,除了一笔充足的盘缠以外,还派了一名老家人,一个很能干的女仆去服侍。因此,钱姚氏此行,十分风光,就像官宦人家的老太太,到儿子任上去就养似的。 至于爱仁堂的伙计杨小桥同行,一则是为了便于照料“东家”;再则因为当初杨乃武光顾爱仁堂,就由杨小桥接待,曾否买卖砒霜,除去钱坦,便得问他。 “你在爱仁堂多少年了?”翁曾桂问。 “差不多二十年。”杨小桥答说,“我十三岁到爱仁堂学生意,今年三十一岁。” “那么,你对药性一定很熟悉了?” “是!普通的药都晓得。” “你店里卖不卖砒霜?” “砒霜也是药。”杨小桥答说,“不过有毒的药,不是随便卖的。” “譬如像砒霜,要怎样的情形才卖呢?” “要郎中的方子,或者晓得情形,相信得过的才卖。” “怎么叫‘晓得情形’?” 杨小桥想一想答说:“好比打鱼的,大雪天亦要赤身露体下水。不吃一点点砒霜,身子吃不消。像这种情形,如果不卖砒霜给他,就不对了。” “还有别的情形没有?”翁曾桂闲闲地补一句,“好像买砒霜回去毒老鼠之类的。” “那也要看情形,请老板做主。” “杨乃武是不是到你们店里买过砒霜?” 问到这一句,杨小桥有些紧张,不过他马上记起“老奶奶”——爱仁堂上上下下对钱姚氏的称呼——的告诫:“一字入公门,九牛拨不转”,到了公堂上,说话要小心!慢一点不要紧,想停当了再说,切忌慌忙,忙中有错。因此,他定一定神答道:“我不清楚。” “浙江来的公事上说,杨乃武到你们店里买药,是你接待的,所以送你到京来做人证,你怎么不清楚呢?” “老爷,是这样的。”杨小桥慢条斯理地答说,“那天杨秀才上门,是我招呼。后来我们东家看杨秀才一表人才,上前搭话,才知道他就是杨秀才,新科举人,请到店堂里吃茶,就没有我的事了。” “嗯,嗯!”翁曾桂问,“那么,在你手里买了点什么药呢?” “记得是一包豆寇,一瓶诸葛行军散。” “你们东家有没有卖砒霜给杨乃武?” “我没看见。”杨小桥说,“想来不会的。” “为什么呢?” “爱仁堂从来不卖砒霜给陌生人的。” 翁曾桂觉得该问的都问到了,细想一遍,还有日期要问:“杨乃武到你们店里买药,是哪一天?” “记不得了!大概是十月初,天气很热。” “以后有没有来过?” “没有。” “好!你先站在一边。我提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