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两百零二 章:梧桐新村 (第1/3页)
韩起最初看到“瓷砖”这两个字的时候,真的很紧张。他以为新主人有秘术传给他呢,等他仔细的翻阅两遍才确认真的没什么难度,只不过思路新颖而已。 他拱手说道:“回县男,小老儿敢保证能将这瓷砖烧制出来。” 殷清风没说话,又递给他一份资料。 韩起略显自信的接了过去。 当他看到“轴下彩和釉上彩”的时候愣住了。等他急不可耐的往下阅读的时候,心里是越来越震惊了。 “怎么可以这样?这样也行?” 所谓釉下彩或釉上彩,就是将彩料与素色瓷的结合使有用。 生产瓷砖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要求的瓷砖上面还要有图案。而且,这些图案的内容绝对要符合这时人们的审美。他要让人知道,原来美是可以这么表达的。 想想,就有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赶脚。 其实,相比较瓷器来说,殷清风更喜欢青铜器或者说是痴迷青铜器。这种痴迷,在他第一次在小学的历史课本上见到司母戊大方鼎的时候就开始了。 陈设器是瓷器价值最高的是。 在瓷器中出现仿青铜器造型的年代,要到宋代的五大名窑时期。这五大名窑制作过瓷鼎和香炉,成为了“宣德炉”的源头。 或许是烧制瓷制的“青铜器”所需要的技术要求太高,瓷鼎真正兴起是在明朝中后期,由景德镇窑和福建德化窑开始的。 要玩就玩儿把大的! 殷清风打算把所有青铜器中的鼎、鬲、簋、盨、敦、豆、甗、爵、觚、斝、罍等等器型,全部在瓷器中再现出来。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步,瓷器可拓展的空间,留给后人的就不多了。但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韩潇焦虑的看着他爹。 他自幼就子承父业学习烧瓷,对自己老爹的技术那是相当的崇拜。现在自己的老爹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让他如此的不镇定? 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釉下彩最早的是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那时的人们用黑褐彩绘画神奇人物或排列整齐的彩斑作装饰。 这种技术,韩起自己已经掌握了。但是釉上彩对他来说,就有种窗户纸被捅破的感觉。 他不知道的是,在釉上施彩的瓷器最早在西晋晚期就出现了,到东晋时更是流传开来。只是囿于信息交流的原因,釉上彩还没有被北方的窑口所认知和掌握。所以,他也无从得知。 不管是在釉上还是釉下施彩,在这时都很原始和粗糙,并且也不被上层人物接受。 殷清风相信有了他的指点,烧制出惊艳的粉彩瓷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颜料如何获得。 例如:粉彩在填色之前需用玻璃白打底,而这种玻璃白是一种含铅化合物,由红丹、石英、硝酸钾、氧化砷配制而成。这让殷清风怎么搞? 他不知道配制方法,但其主要原料不外乎青铅、石末、玻璃粉、牙硝、白信石等。只要知道这些成分,剩下的就交给那些工匠就好了。他真不是万能的。 玻璃白只是用来打底的,想要得到五彩斑斓的颜色,还要对各种土壤进行不断的烧制实验才能确定和获得。这些内容,也只能交给各地的窑工去实践。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别人是无意中或长期积累中才得出的经验,现在有了他那些指导性的建议,这时的工匠会更早、更简单的将彩瓷呈现于世。 处于震惊中的韩氏父子被殷清风留了下来。 一方面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