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二百三十五章:宾主辩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宾主辩论 (第3/5页)

,为官者何为重?”

    “上报君王下泽黎民。”马周给出一个标准答案。

    “具体如何去做呢?”

    “本来周也有腹论,现在周更想听二郎之言。”

    也不知道是马周谦虚了还是狡猾了,殷清风也没有气的说道:“出任地方,当然要考虑如何因地制宜的惠泽百姓”

    “等等,能讲讲应该如何因地制宜吗?”

    殷清风没想到马周会做出如此举动,这非常非常不符合古人的礼仪,但他又能如何。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从淮南为橘淮北为枳就能看出,在制定国策尤其是关乎农桑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地域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具体的说:若以关中的标准去征收江淮等地的农税,要不就是农税收少了,要不就是让江淮等地的民众负担更重了。”

    “唔”马周点点头,“二郎接着说刚才的话题。”

    “但是出任中央,为官者就要考虑一国的发展方向与具体问题。”

    “一国的发展方向二郎昨日说的扩大疆域算是发展的方向?”

    “算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能说说二郎心中还有何种计较?”

    “比如农桑、比如教化、比如交通、比如税收”

    “又以何为重?”

    “并重!”

    “并重?”

    “独木不成林,涉及到百姓的吃穿住行、子女教育、婚配、就业等都算是国之大事。一地百姓不宁一地百姓造反,一国百姓不宁一国百姓造反。为官为君者,既要想着百年之计,又要考虑到当下的百姓是否能吃饱穿暖、心情愉悦。”

    “吃饱穿暖也就罢了,这心情愉悦哦周明白了,二郎继续说就业是怎么回事。”

    “就业就是做一个有收入的事情。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里面的壮有所用,兄长如何理解?他们除了出仕、务农还能做什么?”

    “百工、经商?”

    “管子小匡中提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可是到了西汉的时候,淮南子齐俗训解读为:“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商与商言数。”时至今世,若以兄长而论,兄长愿为哪一民?愿做工与商吗?”

    马周摇摇头,“不愿。”

    “子所不欲勿施于人。工与商的地位现今的如此低下,可是这天下能缺少了他们不成?”

    “这与就业有什么关联?”

    “小弟绕了一圈子,是想废除四民不平等的现状。只有”

    “等等!商贾之人不事生产”

    殷清风也有学有样的打断马周的发言,“兄长不会以为小弟家中所需之物都是自行生产的吧?长安城内众人所需之物都是他们家中自产的吧?没有商人贩卖东西南北的货物,珍食美馐、绫罗绸缎哪里来?这是典型的吃完饭骂厨子的忘恩负义行为!

    同样,没有百工,哪里来的高屋广厦?哪里来的南山碳东海鱼?哪里来的农具笔墨?所谓士人除了认识几个字就比别人高一等?

    如果这样还不能说服宾王兄,那么请问:因为士人瞧不起“工、商”,以后再没人做这两个行当,只剩下“士、农”是否可行?”

    汉武帝把国库打空了,除了采取盐铁专卖以外,就是出售爵位和纳钱赎罪来增加国库。爵位到了一定级别就可以免除徭役及部分赋税,至于纳钱赎罪更是富家愿为的事。

    但这引起了一般百姓的怨恨,也成为当时的儒家攻击朝廷政策的口实。因为这破坏了即使在时代而法律犹能保障的相对平等,百姓的愤怒由此潜滋暗长。

    至此,从商朝以来的社会地位不低的商人开始沦为被鄙薄的阶层。

    马周被呛得不知该如何组织语言回击殷清风,而殷清风说完那些言论之后也是懊恼不已。彼此刚认识没多久,刚才那番话不应该现在就说起。不过说都说了,只能将话题继续下去直到马周无力反驳为止。

    也好在现在坐在殷清风对面的马周,他不但年轻而且出身贫寒。换了一个世家出身的人,即使辩驳不过殷清风也不会认同他的论点,而且会将殷清风划为阶级敌人。他们一定会号召同阶层的人将殷清风打翻在地,否则最终倒霉的就是他们了。

    嗯历史上吕才就是这种遭遇的。

    在殷清风庆幸的同时,马周苦思了半天说道:“今日先且与二郎讨论到这里,容周再思虑一番。”说完,他就闭上眼睛坐在那里不动了。

    殷清风见状,心说:这下玩儿大了。现在留给马周最终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认同他的说法,大家以后成为志同道合的盟友,要么彻底走向陌路,不被他敌视都算马周有良心。没有第三种可能,这绝对属于大是大非的问题。

    马周选择前者,殷清风会很高兴如果选择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