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二百四十三章:各自心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各自心思 (第3/3页)

地和人口的控制权。

    于是,从北魏后期开始,高门大姓开始盛极,而地方豪族则逐渐衰落。

    不管是高门大姓还是地方豪族,除了是否出仕之外,保住家族地位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联姻。

    与皇室通婚、与高等门第通婚、与同等门第通婚、与低等门第通婚甚至为了招揽寒门子,也将嫡女庶女与之通婚。

    从汉高祖开始的和亲,到魏蜀吴时的孙刘的联姻,每个人关心的是联姻的结果,以及对时局的影响。所以,每一次联姻,都是一个家族稳固和提升地位的机会。

    北朝的世家大族为了保证家族延续,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了“双家制”的生存方式。

    所谓双家制,就是家族的子弟在少年时居乡里、壮年游宦至京、致仕后返回乡里,而不像以前那样在致仕后留在京城或任职地。

    世家为了自保的第三个手段,是兴办私学。

    儒学继世,经术传家,被视为世家大族的特征。

    魏晋之后,典籍主要集中在世家大族的手中。因而,官学沦废,学术中心转移到了各个世家,太学博士之世业变为家人父子之世业。这,就是所谓的南北朝之家学者。

    世家大族在学术上的垄断,造成了寒门子想要求学就必须仰仗其家乡附近的名族。

    儒家讲究天地君师亲,寒门子既然求学高门大族,其有所成就后,难免要服务于这些大族,甚至成为这些家族的附庸家族。

    自保的第四个方式是,相互认亲。

    新兴权贵想要地跻身士流,就要找一个同姓的又渊源长远的家族依靠。而已经是上流士族的家族,为了增加声望也甘心默认这些新兴的权贵成为他们的分支。

    由凉土东迁的“中山王氏”能够成为士民所公认的“太原王氏”、源自边鄙的“马渚诸杨”得以成为正宗的“弘农杨氏”

    在北朝史传中,郡望、家世属于“自云”者随处可见,显系伪冒者不乏其人。

    同时,北朝盛行大家族制度,“北土重同姓”,“虽三二十世,尤呼为从伯从叔”、“行路相逢,便定昆季”。

    许多大族中的疏宗末属往往通过这一渠道跻身士流。

    从观上说,相互认亲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某些家族的衰落过程。

    但是,不管这些家族如何自保,他们现在的想法不是为了对抗皇权,而是为了在新的政权里得到新的利益。

    所以,裴寂对李世民的想法真有些不以为然。

    平心而论,他若是在李渊和李世民的位置上,他也会想方设法的削弱某些世家,但手段没有必要那么激烈,也没有必要将所有家族作为削弱的目标。

    世家固然在为自身家族打算,这难道有错吗?李世民要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应该看到世家积极的一面,而不是想着驯服他们。

    他这些天一直在纠结。是站在世家的一面还是站在李世民这一面。

    他不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还有家族,而且还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家族。不管他幼年和少年时遭到何等的苛待,他都是裴氏子都是裴氏一支的族长。

    联合对抗蒸蒸日上的李唐,结局可想而知,偏偏李世民对他又极不信任。他有心将这个消息说给那些世家听,又唯恐成为李世民首先动手的目标。

    “但世家真的不能倒下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算听出李世民的建议将裴氏子迁徙至长安,也不过是放在他眼皮子底下那块砧板上的鱼rou”

    这一次,李世民搞出一个什么加盟,这是磨刀霍霍的前兆。

    他不甘心坐以待毙,又不能对那些来拜访的人明说。

    这一次,关中诸族来长安,外面盛传他们受大唐兴盛的感召而来,实际上他们想和李渊讨价还价。可李世民一个水泥铺路和修桥、一个永业集团的加盟会,就让他们彻底放弃初衷。

    愚蠢!

    何其愚蠢!

    再过几日,就是那所谓的最后的期限。

    一定要在此之前与他们详细谈一次,如何决定,交给他们自己去想吧,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郎君,有圣人传唤。”

    裴先在书房外恭声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