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二百四十八章:细说古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八章:细说古都 (第2/3页)

可凭鱼符出入大明宫各处行警卫职,包括内庭。

    左右金吾仗院再往北,就是第二进的城墙。

    城墙的左右是光苑门和昭训门。在这两个门中间不是城门,而是两个门阙:东观和西观。

    从门阙进去,右边是东朝堂,左边是西朝堂。顾名思义,就是百官与宰相们议政的地方。

    西朝堂北面是三重子母阙的栖凤阁,东朝堂北面同样是三重子母阙形式的翔鸾阁。左翔鸾而右栖凤再加上东西两观,共同构成了天子三出阙。

    再往北,是一道低墙,左边是昭庆门右边是光耀门,两门中间是一道长长的台阶。上了台阶,便是含元殿。

    含元殿属于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

    含元殿主要的功用是举行国家仪式、大朝仪、皇帝上尊号、改元大赦等。除了用做礼仪,含元殿使用很少。

    所谓“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在这一进里,集中着百官的办公地点:京兆尹院、门下省、弘文馆、待制院、集贤院、中书省、御史北台、枢密院、宣徽院、殿内中省、命妇院,以及常朝的宣政殿。

    在往里走,便是后妃们住的地方了。

    七巧楼、思政殿、延英殿、望仙台、温室殿、宣徽殿、浴堂殿、绫绮殿、蓬莱殿、含凉殿、长安殿、太和殿、玄元皇帝庙、三清殿、昭德寺

    对于大明宫里的建筑,前半部分他只想改动含元殿,其他的还是由阎立德去做吧。宣政殿以北的部分,也就是帝、后、妃、嫔住的地方才是他的重点改动部分。

    含元殿的殿基保留很完整。

    从含元殿的遗址来看,殿基高于坡下十五米,主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两侧为钟鼓二楼。

    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成“凹”字形。这体现了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这种“阙”制影响了历代宫阙直至明紫禁城的午门。

    含元殿两侧翔鸾、栖凤二阁之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的龙尾道。含元殿在“凹”形平面上组合大殿高阁。人眼观之,有种“如日之升”、“如在霄汉”的感觉。

    但殷清风觉得气势还不够。

    经过两天的堪舆后,他拿出了新的方案。

    首先,先将含元殿的位置垫高四十米,要超过最南端乐游原的高度,再将含元殿的两侧垫高九十米。

    经过垫高之后,要形成两山夹一殿的外观。要给人一种:一殿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除了营造气势外,这两座山的背面还要安装上水塔。有了这两座水塔之后,整个宫殿群就可以使用上“自来水”了。

    因为垫高,他打算把颐和园里万寿山商佛香阁的基座挪过来,再配上故宫里的太和殿。

    不管是百官还是外邦使臣,在走进丹凤门后,他们就要一直仰望着含元殿,就要立刻升起敬畏之心。

    太和殿的形制与唐朝宫殿最大的区别在于殿顶。太和殿是重檐庑殿顶,唐朝宫殿是单檐庑殿式,这多了一层檐,威严气息就更加浓重了。

    除了单檐和重檐,殿顶上的脊兽也是区别。

    脊兽是由吻兽或鸱吻发展而来的,位于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

    宋朝的三礼图说吻兽起源于西周,同样是宋朝时期编撰的唐会要中说,汉代的柏梁殿上“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

    最初的吻兽并非龙型,就像复原的大明宫的殿顶一样,只是两个由瓦当头堆砌而成的简单翘起。

    至唐朝中叶和末期,吻兽下部是张口衔脊的兽头,上部则仍与鸱尾相似。

    金国出现龙形吻,龙头吞脊,龙尾向内卷曲,称“龙吻”。元朝时,尾部逐渐改为向外卷曲,背部出现剑柄。

    明朝以后,龙吻逐渐盛行,改叫大吻,尾部完全向后卷起,身上有小龙。

    明清官式建筑中将吻都作成龙头形,上部内弯后又向外卷曲,身上塑龙鳞,身内塑龙爪,并塑有一条小龙,吻背上插着剑把,吻侧突出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