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五十五章:拉拢殷氏 (第2/3页)
铜笵上之反镌文字、秦汉之石刻碑碣、汉魏之石经,与印刷雕版之形制相近,也是雕版印刷的前提。 玺印技术、捶拓技术与印刷术的原理相同,可视为印刷术的源头之一。 玺始于周。现代考古能找到的最早的玺是战国时代的古玺。 天子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初期的玺与印都是铸造出来。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徒”等名称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物图案。 印章与纸张一朝结缘便诀别其原始形态,且二者联姻后铺天盖地,令后人全然忘记了印章的最初形式。 印章最大的变异发生在古代中国,即盖印的对象从封泥转变为纸张。 不迟于北魏末年,印章与纸张结合在一起了。 汉字的起源独立于口语系统,它不是在记录语音的,而是外物形象的模拟,既所谓的象形。 仅靠象形和象意,极难产生众多的新字,特别是带有抽象意味的字体。 于是,在象形字之后,老祖宗们又演化出形声字。 秦王朝中通行起两套文字:高级官员使用小篆,低级官吏使用隶书。秦王朝的短命,令后人无法确定小篆究竟是否曾取代了六国文字,也使小篆与隶书两者无法确定谁是主谁是佐,这个使命只能由取代了秦朝的西汉来完成。 从史书看,汉朝的官方文字就有了偏重隶书的倾向。 公元前一百三十四年,武帝刘彻独尊儒术,经与经学,由此而生。经的解释必然出现分歧,但古今诸经的基本内容常常是公认无误的。但在五经的确立后,文本上的纷扰就来了。 为了消除五经在文本上的差异,石经问世了。石经上的内容,就是这些经书的最终版本,不容再有争议了。 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叫熹平石经,是汉灵帝熹平四年在洛阳太学开刻的,共四十六块,包括易、礼和春秋等七种。 有了石经之后,捶拓技术相应而生。 玺印技术有了,捶拓技术也有了,就催生出雕版印刷了吗?不,还没有。 至迟在西汉前期,较为成熟的凸版印刷技术已经应用于纺织品印染,其原理与后来的雕版印刷术相同 但在此后很长时期,雕版印刷技术并未用于图书的复制,这与隋唐以前的文化、教育、宗教发展进程有关,即文献大规模批量复制的社会需求尚未形成,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尚未有足够的需求驱动,也缺乏必要的市场环境。 直接催生雕版印刷术用于图书复制的原因有三:一是宗教类图书的大规模社会化需求二是科举制产生后对教育的推动以及科举考试带来的文献批量复制的需求三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常用之物如日历、字书等需求增加。 因此,雕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与其说是技术发展的结果,不如说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从已知雕版印刷的实物及相关文献来分析,用雕版印刷术印制图书,至迟在唐初已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但,开始用的是捺印的方式来印制。后来随着印制内容的复杂化,逐渐过渡到刷印的方式。 捺印,就是工匠将雕版拿在手中,像盖章一样将雕版盖在纸张上。 纸张的大量出现后,纸张与简牍间便此消彼长。又从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限制文字文化传播的最后一个枷锁也被打破了。 殷清风想建的墨香坊,前期是售卖纸张,后期是书籍和笔、砚以及其他文房用品。 造纸坊的规模一直都在扩大,但进度缓慢。原材料不缺,缺的是工匠。而且,现在这么多学生,纸张的用量很大。剩余的纸张还不足以支撑一个店铺的销售。 只要再经过今年一年的努力,等到明年的上半年,这墨香坊才能开起来。 纸张不缺了,印刷书籍的基础也有了,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