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五章:好事成双 (第2/6页)
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澄泥砚一般注重图案,讲究造型,器物线条凝练。 澄泥砚烧制时的技术要求很高,控制温度是把握质量的关键之一:烧制时的温度过高就会瓷化,墨在砚上打滑,发墨功力差,不可取。 若烧制时火候不够,就会烧成陶质,硬度差,磨墨时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烧工艺是制作澄泥砚最为复杂的一个环节,澄泥砚的颜色、硬度、莹润程度等都与此密切相关。 从唐代起,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 殷清风不确定在这武德年间澄泥砚是否已经问世,可是现在距离澄泥砚的产地这么近,他不走一遭心里肯定不甘心的。殷清风的爷爷手里就有一方蟹壳青的澄泥砚。因为这宝贝,小时候的殷清风没少被打屁股。现在嘛,哈哈哈 与韩成峰和何效峰分开后,其余七人奔向了百里之外的绛州。到了绛州之后,多日的劳累让几人都没吃饭的心思了,洗漱之后倒头便睡。 殷清风私下里向自己身边的人说明了这鸡血石的用途与价值,所以当殷清风再次满大街的询问澄泥砚的时候,他的侄子们很是兴奋,他们的叔叔又在寻宝了!只是这砚台算宝贝吗?不过既然叔叔想要,那就是宝贝。 一间不大的店铺的内院,殷清风正和三父子在对话。 “任掌柜,我就直说了吧,你家的砚台我很喜欢。一个是我出钱买下这制作的方法,一个是我出钱与你们合作。 我直接买下就不说了,如果我们合作的话,你们负责制作,我派人来贩卖。至于你我合作的份子分成嘛,你们四成我六成。你现在这小店铺一年下来也赚不大多少钱财,但是我可以让这砚台卖到长安、卖到洛都、卖到扬州、卖到这全天下。一年下来,如果你的份子没有达到两万贯,我补偿给你。你看如何?” 阚陵虽然看到这爷仨已经满心欢喜了,很少多嘴的他说道:“你们面前的是长安城里郧国公府里的郎君。” 本来就被两万贯打动的任氏父子再没啥好犹豫的了,那任掌柜刚想跪下,殷清风拦住了他,说道:“咱们和合作关系,你们并不是我的奴仆,我也没想要收你们为奴仆。” 那任掌柜不确定的说:“不收小的为奴?” “放心,该给你们的信任我都会给的。以我国公府的权势,也不会少了你们的分成的。到时候我派过来的人与你一起掌管财务,但这砚台的制作你必须要做好。” 本以为自己父子能被国公府收为奴仆呢,可是家人还不要。等殷清风解释过了之后,这任掌柜的大体上是放心了。说实话,真要是被收去做了仆役,自家以后虽然背后有了靠山,可是地位上终归是矮了一些。现在自家和国公府算是合作关系,以后祭拜祖先的时候,也算光宗耀祖了。 谁叫这掌柜的和殷清风在现代时空里是一个姓氏呢,如果是其他姓氏他根本不犹豫,不完全控制在自己手里他多少是不放心的。在这古代虽然都讲究君子之风,可相对来说主仆关系更稳靠。 殷清风只能感慨他们的姓氏姓得好。殷清风小时候是在他爷爷身边长大的,他听过他爷爷诉说过自家姓氏的本源。 任氏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任氏族人在夏商周时期主要生活在鲁西南、苏北一代。 到了春秋晚期,有个名人叫任不齐,字子选,为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家语中称作任子齐。 传说,任不齐为禺阳的第六十四世孙,在从祀孔子的“七十二贤”中排名第十七位。孔子逝世后三年,任不齐回归桃乡故里。 具殷清风的爷爷说,他小时候在祖堂里见过任氏家谱,上面记载着:任不齐生于周灵王二十七年农历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逝世后葬于桃乡,其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城北。任不齐被后来的李世民在贞观八年追封为任城伯。 如果殷清风没有来大唐的话,他爷爷那些故事也只是故事。可是他来了之后不但感受到了这种以姓氏、血脉为根基的文化传统。 现在这任掌柜的或许是他在现代的直系祖先也说不定呢,如果自己现在收了他们当奴仆,殷清风怕晚上做梦梦到他爷爷找他算账。 砚台的款式很多,对于那些士人来说,一个砚台外观上看起来是否符合他们心意的款式很重要。现在这个叫任氏宝砚的店铺还有些名不符实。 “说了半天话,还没请教任掌柜的怎么称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