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七章:登门拜访 (第3/4页)
估计以后能和殷清风打上交道的年轻人都被告诫要么远离殷清风,要么就在他面前装孙子,反正别到时候给家族丢脸。 但是这些人里面不包括那些已婚未婚的小娘子们。在她们看来,昨晚的事件,那不叫嚣张,而是殷清风勇气、勇武的表现。要不是她们被叮嘱不要去郧国公府门口去围堵的话,估计殷清风只能翻墙头进出了。 殷清风刚下课,下人来报说李崇义来了。他赶紧回去换了套衣服,然后跟随李崇义前往赵郡王府。 相比李孝恭,殷清风更愿意结交的是李道宗。同是李氏宗亲,也同样宽恕谦让不以势欺人,但李道宗毕竟多活了十几年,而且一直在军伍中混,不像李孝恭早早的回家享福去了。 李崇义板着小脸儿恭敬在前头引路,等看到他爹站在主院门外迎宾的时候,心里别提多震撼了。按照他的想法,他爹最多站在厅门外的台阶上等着就不错了。 想到这里,一向自持身为郡王嫡长子的李崇义看向殷清风的眼神都不对了。 “禀阿耶,孩儿已将贵请到。” 对于李孝恭能在这个位置等他,殷清风心里没有欢喜而只有担忧。但现在不是多想的时候,他恭敬的见礼,“小子殷清风拜见郡王。” 只见李孝恭上前按住殷清风的双手,“你那未婚妻唤某为伯父,你也如此称呼吧。” 殷清风只好说道:“小侄拜见伯父。” 李孝恭拉着殷清风胳膊往里走,“哈哈哈,好,以后就是一家人!来,到里面坐下说话。” 看到走在前面的两个人,李崇义痛苦的用手掌遮住了双眼。他爹又瘦又矮,而殷清风要高他爹近一个脑袋。 殷清风坐在马车里,仔细的回想他和李孝恭刚才见面的经过。 这个打下了半个大唐江山又被诬陷的皇室宗亲,看起来一直是在谈笑风生,但最初的那种落寞孤寂感,他还是能觉察得到的。直到午饭的酒桌上,李孝恭讲起他过往时才真正的开心起来。 酒桌上除了李孝恭父子,还有他的正妻、两个妾室和三个闺女。她们似乎也是第一次知道李孝恭的辉煌,都一脸崇拜的看着他。最关键的是她们知道是因为殷清风的到来,才让李孝恭如此谈兴大发,所以看向殷清风的眼神也满是感激。 在后来的交谈中,李孝恭并没有显出丁点儿的宗室派头和长辈的架子。当谈到仙人酿的话题时,他也谦虚的询问他能不能参与到其中。 历史上,从李渊担心李孝恭谋反,并把他被抓进监牢这件事情来看,李孝恭之前不是站在李建成这一边的,以后就更没有可能了。至于李世民会不会、怎么拉拢他,殷清风才不去cao那个心呢。 历史上李世民和他这位堂哥关系可不咋地,否则也不会将平定巴蜀和荆湘的功劳都挪到李靖的头上。而之后平定突厥的战事,李世民都是指派李靖作为一把手,作为李靖曾经的上级领导的李孝恭,是绝对不会去做李靖的下级的。于是乎,基本淡出了军政的李孝恭,是心无所寄、心怀愤懑。 纵酒欢歌的李孝恭,在五十岁的那一年与唐俭等聚宴,醉甚,夜卧街中树下,及旦而薨。一代宗亲名将,落得一个醉死街头的结局,可见他活得多郁闷。 或许李孝恭做的表面功夫很好,但殷清风觉得这人还算对他口味。以后和他还有多少交集,殷清风暂时不去考虑。 不管是身份还是辈分,李孝恭在先天上就不可能成为他平等的伙伴。现在能互有好感,基本上就是极限了。 不过看李孝恭的意思是,打算让他儿子多和殷清风走动走动,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但是这个友好的信号,必须得让李世民知道。 对李世民了解越多,殷清风就越心虚。对于这位在军事、政治上开了挂、又绝对腹黑、虚伪、沽名钓誉的未来老丈人,殷清风绝对不敢耍心眼的。 如果可能,殷清风真希望把结识李孝恭的时机延后到李世民登基之后。 对于再次走进长孙无忌的府邸,殷清风多少有点儿小忐忑。 三天前,从他下马开始到离开,到他再次被邀请来做,这其中透漏出的绝不会是长孙无忌的善意。 对唐朝历史稍微感兴趣的人都知道,长孙无忌位列李世民搞出的那个凌烟阁的第一位,这意味着他的功劳是最大的。可真是如此吗? 李渊立唐为国号之后,封赏了大批的功臣,目的就是收买人心。但长孙无忌只不过获得了一个区区的上党县公的封爵罢了。 县公上面是郡公、再上为国公。如果长孙无忌真有功劳,用一个县公就打发了?那谁还跟老李混啊! 在开国的时候长孙无忌没啥功劳,那贞观年间他又做了什么贡献呢? 贞观二年,长孙无忌做了短暂的一年的尚书令,然后就被长孙皇后撵回家了,直到长孙皇后去世后,长孙无忌才再度为官。 七年后,李世民建凌烟阁。这七年当中,长孙无忌得做出多大的功劳,才能力压那些为大唐奋斗了二十多年的群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