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七章:登门拜访 (第4/4页)
,成为那个最大的功臣? 李世民曾评价长孙无忌:“善避嫌疑,应物敏速,决断事理,古人不过而总兵攻战,非其所长。” 从字面上解读就是:长孙此人军政方面是个白痴,但擅于谋划。 那长孙无忌谋划什么呢?答案就很简单了。 李世民还有一句评价:“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这里说的是他有天下,不是唐朝开国。如果说在李世民登基之前,长孙无忌对李世民已经有很大功绩的话,那一定是不可见人的,不然史书中一定会有记载的。 这个功劳可以大致猜想为:帮李世民谋夺平阳公主军队,把泾州之败嫁祸于刘文静和殷开山,攻蒲坂两百余天不克,受李渊谴责就诬告刘文静谋反等等。 他能成为凌烟阁第一人,除了因为他是李世民的舅哥外,也因为他参与了李世民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某些事情就是他来提议的。比如说:血腥的玄武门之变。 除了李建成、李元吉的逼迫、除了李世民的野心之外,玄武门之变能在历史上留下那么臭的名声,可见长孙无忌所谓的智谋,也只能算是小人之谋。 不管怎么说,封他为凌烟阁第一人,李世民做得就不单是让人寒心那么简单了,而是赤果的提倡阴谋致胜论。 面对自己来这个时空后将要面对的第一个大反派,殷清风觉得他只是小小的忐忑一下,也算是神经够粗大坚韧的了。 相比较李孝恭站在主院外和长孙无忌站在门内的差别,殷清风只能嘀咕一句: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侄儿拜见叔叔。” 长孙无忌看着殷清风身后捧着水果和点心的侍女,脸上露出莫名的笑容,“虽然与贤侄还不算是正式的姻亲,但邀请贤侄到叔叔这里聊些家常话,贤侄不会见怪吧。” 殷清风不敢表现得太淡然,“不敢!若不是冲表弟亲至,小侄也会前来请罪的。” 长孙无忌的双眼一直没离开殷清风,“既然贤侄叫冲儿表弟,你们表亲之间的小小误会,贤侄不会在意了吧。” 殷清风给躬身回道:“是小侄冲动,叔叔大人大量,还请叔叔原谅小侄的冲动。” 长孙无忌面无表情,“哈哈哈,里面请。” 主人的外书房里,殷清风面无悲喜的应对了一大堆无聊的话题后,长孙无忌邀请他去共进午餐。 餐桌上,长孙无忌只是微笑着在旁边听殷清风与他的正室夫人高氏间的一问一答也不插言。 高氏是长孙无忌舅舅高士廉的女儿,典型的亲上加亲的婚姻。不过这高氏虽然年近三旬,但心智上仿佛还像少女一般天真。有些问题,让殷清风很是哭笑不得。 长孙冲一本正经的端坐在那里安静的吃饭,倒是他的弟弟长孙涣眼睛转个不停的在所有人身上看来看去。 结束了无聊的午餐后,三人在书房里重新坐下。 长孙无忌看似随意的说道:“听说贤侄已酿出佳酿?” 殷清风恭敬的回道:“国朝初立不久,民心尚不稳,且粮价过高。此时酿酒,难免落得一个不为圣人分忧的罪名。小侄也只是用来孝敬长辈的。” 被堵了回去的长孙无忌,“不知贤侄及冠之后,有何打算?” “小侄欲效仿梁鸿和孟光。” 看来长孙无忌是知道举案齐眉的典故的,“看来是苦了郡主了。” “只学他不求闻达。” “哈哈哈,不求闻达?长安城里还有不知贤侄的吗?” “树欲静而风不止。” “既然如此,贤侄还会固守执念?”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圣人召唤呢?” “小侄何德何能。” “” 长孙无忌看着随他儿子离去的殷清风的背影,心中那股骂娘的冲动是压了又压。 今天这次交谈虽然并不是一无所获,但根本目的一个也没达成,这让一项自诩多智的他如何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处世多年之人也不如他吧!为何他心智如此成熟?他的言语看似平和,却处处拒人千里。刻意而为?还是对我有戒心?嘿嘿,不想出仕?倒是正中某的下怀,可惜你未来的岳丈可不这么想。” 平息了怒气的长孙无忌站在那里仔细的分析着。 出了崇仁坊,殷清风只想赶紧回家,月眉这时估计早已等着他呢。 刚到了自己的大门前,一个精明的守卫家将就赶紧向里面通报,另外三个慢一拍的家将谄媚的围向殷清风。 心情大好的殷清风扔下一句每人十贯,就急不可耐的向里走。 “这是你李靖李药师伯伯。” 隔天,怀德坊的宿国公府里,程咬金指着坐在主宾席的老者介绍道。 殷清风躬身行礼,“小侄拜见李伯伯。” 不管李靖这个军神的名称是后世人封的,还是唐朝人就这么叫的,最少李靖的军事才能和个人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