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八章:内官外官 (第2/3页)
目前,武勋参与了酒水的生意、文臣和那些家族参与了仙居坊和滋味楼的加盟,那么,皇室的宗亲和外戚是否要加以安抚? 赵郡王和上党县公代表了宗亲和外戚。或许他们不想向叔叔直接表达求财的意愿才找到小侄的。所以,小侄决定只留下半成酒水的份子,剩余的两成五交给叔叔来安抚那些宗亲和外戚。” “哦?半成?”李世民有些诧异了。 他对殷清风搞出来的永业集团一直保持着谨慎观望的态度,他想看看殷清风到底想通过这个永业集团达到什么目的。只有摸清了殷清风的意图,他才能做某些决定。 之前,殷清风将加盟金的一部分拿出来修路,这个勉强算殷清风过关程知节等人交给他的那些土地,听他的意思也打算拿出来分给那些佃奴 这么算下来,四个多亿的钱财,他得了一千万、殷元得了三千六百万,倒也还可以。 酒水嘛既然李药师都想着参与进去钱财上的得利应该不会比仙居坊的少这小子一下子吐出两成半而只留下半成嗯心思够缜密的了 安抚外戚和宗室嘛这小子的意思是咦?岂不是外戚、宗室、文、武都被这永业集团拉拢了? 不过,他说的也对,他代表的是某的意志 好吧,暂且先不计较他。 想到这,李世民问道:“那这两成半你打算怎么处理?” 殷清风的心一直还吊在半空中,他谨慎的说道:“这要看叔叔的想法了。” 见殷清风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李世民不知道殷清风是真没主意,还是在藏拙。他轻声自语道:“想法嘛宗亲与外戚” 他思索了一会儿,问道:“你曾说过允许后宫、宦官干政,也谏议过外戚要限权,那么,你说说你怎么看待宗亲的。” 殷清风知道今天避免不了要谈到这个话题的,他把早就想好的话慢慢的道来。 “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乱之根源在分封。 现在大唐的宗亲皆为远亲,又只有食邑而无封地,且圣人与叔叔德威天下,他们尚不敢生出不臣之心。 但,叔叔的其他子嗣、皇太孙的其他子嗣如何? 叔叔在位时可镇压一切,可难保以后的大唐帝王都是贤明的。 小侄得仙人点化后,总结出对待宗亲和外戚的办法” “仙人如何点化的?”李世民一下子来兴趣了。 “等等”他又想到了什么,“你说,仙人点化了你,你又自己总结的?” 见李世民的注意力被分散了,殷清风说道:“仙人对秦汉之后的官署名称和职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小侄只好自己来慢慢求证。” 李世民点了下头,这个解释也说得过去。 “宗亲和外戚既可用又不可重用。 不用,则冷落了人心,不重用则保证朝纲不乱。 为了达成这个两个目的,只要将官署一分为二,一为内官一为外官。” 李世民的兴趣更浓了。他迫切的想要知道殷清风到底总结出来什么惊骇的谏议来。 “太常寺、太仆寺、宗正寺、司农寺这些为皇室效力的官署可为内官,而三省六部等治理天下的官署则为外官。外戚和宗室始终在内官署里任职和升迁而不得在外官署里任职。 内官显贵且清要,既安置了外戚和宗室又避免他们参与朝政。” 殷清风说的那几个寺,属于唐朝的九卿官署。 中国有句三公九卿的古语,指的是古代最尊显的十二个官职的合称。 秦朝的九卿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廷尉,掌管司法审判典,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汉景帝时,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及汉武帝时,“太农令”改为大司农“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到了唐朝最终定为:太常、光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