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二十六章:东宫辩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六章:东宫辩论 (第3/4页)

名家大儒者顶替他们也到罢了,偏偏还是一个少年郎。今日比试虽非利益之争,名誉之争,但他们对殷清风的考校之心可是由来已久。

    他们之前能接受殷清风来教导中山王,便是太子交给他们的弟子规和三字经。以他们七十余载的经验判断,这两本簿薄小册,称之为启蒙圣书也不为过。但能写出这两本簿册,非通晓先贤典籍之辈而不能。这殷清风到底师从何人,更有何等才能呢?

    他们好奇心nongnong,但太子言明他们不要接触他。其中含义,他们多少能领悟一些。前几日听闻中山王欲回归东宫,他们试探询问可否见殷清风一面。谁知,太子却说让他们带着儿孙辈前来比试。

    比试好啊,不比较安知谁更有才学。他们不信他们育人多年,还不如一个少年郎。

    今日,学堂里授课的是一个小娘子,观其年岁也不过十四五岁。要不是她讲解的三字经也算中规中矩,他们必定要当场直谏了。

    不可思议的是,那个被叫做黑板和粉笔的两样物品。授徒半生的他们明显觉察出它们的功用将是多么的强大。

    学堂之上,先生在黑板上手书,下面的每个学子都能清楚地看到,这可要比单独地口口相授要简单明了得多,教授的效果也必然会数倍提升。

    不管殷清风的才能到底如何,只弟子规、三字经、黑板和粉笔,就能让他名垂万古。所以,他们更期待与殷清风的见面。

    见面之初,殷清风给他们的感观很好。他的五官相貌并不算突出,但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却扑面而来。让人看了,便心生信赖之心。

    他的言论,只偶尔引用古人典籍,更多的是他自己的白话。虽然这白话让他们多少有些不适,但其中的道理却深刻易懂。

    从欲念的解释,到知行合一,再到大道至简、六民论,侃侃而谈之下,让他们有种醍醐灌顶的领悟。尤其那句“透过表象看其本质”,可以说是探索天道的至理名言了。

    但,能说出这么深刻言论的人,怎么就敢说出好战兴邦的话呢?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又,“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治兵于庙,礼也。”。想要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必定要在祖庙里举行,要取得祖先或祖先神的“佑助”,才具备政治合法性和宗教神圣性。

    作为国之大事的战争,必须“经”之以五事:道、天、地、将、法。首先就是“得道多助”的“道”尽可能做到君民一致,上下同心才能取得胜利。

    即使,“得道多助”,但先贤言:善政不攻,善攻不侵,善侵不伐,善伐不搏,善搏不战。

    这两年来,太子“善政”之名天下扬,为何要听信那少年之言,要“攻”、要“侵”、要“伐”呢?就不怕好战亡国?魏晋以来,这天下的战事还少么?李唐已初显盛世之光,为何不与民同息,享受太平盛世?

    “殷侯好战兴邦之言,老夫不敢苟同。”

    殷清风道:“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两汉的匈奴、魏晋的匈奴、鲜卑、羯、氐、羌,以及隋唐的突厥,三千年来,屠杀了多少炎黄苗裔?

    大唐不去攻打他们,他们就不牧马南下了吗?大唐立国八年来,遭受了多少次突厥的侵略?

    所以,为大唐国祚计、为大唐的子民计,突厥必须要消灭!

    只消灭还不是长久之计。

    鬼方、混夷、獯鬻没了还有猃狁,还有戎、狄,匈奴没了还有鲜卑、羯、氐、羌,还有突厥。北方草原上的胡族生生不息的原因,就是汉人没有完全的消灭他们,没有将那里的土地变成率土之滨!

    保卫大唐和子民只是出战的理由,再说说出战的意义。

    治国的本质是让国民安居乐业。安居乐业的前提是有足够的土地。晚辈曾对太子言,两汉的末期,因为六千万的百姓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种,所以他们推翻了两汉。

    大唐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