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二十六章:东宫辩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六章:东宫辩论 (第4/4页)

今的人丁约三千万,不用百年将达到五千万。五千万需要多少的口分田和永业田?大唐可耕种的土地又有多少?

    北方草原最少可以生养一千万的人口。一千万的人口,大唐就少承担三百万顷亩的耕田。那,大唐可耕种的土地也不过是九百万顷左右。也就是说,均田制已经不能保证五十年后还能继续实行下去了!

    所以,这五十年内,大唐皇室必须要为百姓找到足够的土地来繁衍生息!,否则,战乱不远矣!”

    李世民还好一些,其他三人脸色都变了。

    这才安稳几天啊怎么五十年后就又起战乱了!

    殷清风当然没说瞎话。

    虽然均田制是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两税法后被废止的,但根源却在女帝时候就显出苗头了。否则也没有后来的节度使制度了。

    “北方草原可居住一千万的人口,高句里的秦汉故土,也可以安置五千万人口。再往西去,一直到前汉的西域都护府,又可以安置两千万人口。还有南夷和林邑,又可以安置两千万的人口。

    这一亿人口,加上大唐现在的领土,大致可以容纳两个亿百姓安居乐业。

    以两汉末年和前隋的人口推算,大唐现今的耕地,最多可容纳八千万的人口。一旦到了这个极限,就算帝王再贤明,这大唐的国祚也延绵不了多久。

    所以,为了大唐的国祚,为了我们的子孙可安享盛世太平,大唐必须要有更广阔的疆域!”

    李世民心里偷偷乐,当初殷清风给他算的账可不是这样的。但陆德明三人可就真的是吓坏了。

    他们一生的时间都在诗句文章里呆着,哪里晓得土地与人口之间的矛盾。他们一想到大唐如果不扩张领土,国祚最多只能延绵两百年,他们就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可汉武帝时,倾文景之治留下的钱财,经四十四年之久也不过勉强驱逐匈奴而已。殷侯如何敢说要消灭四方异族?”

    李纲战战兢兢的问道。

    殷清风道:“晚辈不曾习武略,但皇家军事学院里有那么多的武勋,他们会完成皇室交给他们的重责的。”

    殷清风才不和他们啰嗦呢,说了半天连口水都没喝上,还浪费啥唾沫星子啊

    这个答案虽然那三人不满意,但殷清风刚才的结论真把他们吓坏了。若是按照殷清风的算法,大唐的国祚岂不是也像两汉那样只有两百年的光阴?

    陆德明冷静了一下,说道:“老夫虽然沉浸在经义中,但也知道殷侯向太子献计的农耕良策。不知这农耕良策,能延长”

    殷清风打断他,“既然陆先生用延长来形容,当然也知道这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就算多延长一百年又如何?那时的我们的子孙还不一样要遭受战火?

    太子殿下令修建水泥路,就是为了在疆域扩大后能更好的治理天下。再加上新式农耕和军事学院的建立,都是在为消灭那些异族而做准备的。

    有了粗略能容下两亿人口的土地,这本身就需要三至四百年的时间,若大唐再实行新政,再延长到六百年也有可能。若是再扩大疆域呢?

    总之,大唐若不扩张,国祚绝不会超过三百年。”

    李纲毕竟出仕北周、隋、唐三朝,见识过太多的战事,“若不是今日有殷侯的点醒,老夫的目光也只在这大唐的疆域内,又怎知太子早已为大唐的万世基业做万全的准备。

    殿下,老夫一声的光阴都在经义之中,武略之事恐怕是帮不到了。”

    颜相时是代表颜氏来考察殷清风的。现在殷清风表现得不但让他信服,更是让倔强李文纪都低头,他就更是欢喜了。

    颜氏以经书传世,虽家产不多,却也安贫乐道。但新朝初立,他们总要为晚辈子弟留下足够的荫封。殷清风是颜氏的姻亲,之前考察过他的品性,现在又了解到他的才能,接下来,就要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坐下来好好谈谈了。

    “尚幸相时还在壮年,李公的遗憾就交给晚辈吧。”

    7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