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世帝唐_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第2/3页)

授课,他更是满意。

    贤臣佐明君,明君出贤臣,他懂这个道理。但国朝初立,民心不稳,他必须要扼杀一切对李唐不利的人。

    几次出风头之后,殷清风没有因此而张扬,那些臣子也没趁机与他示好。他不怕殷清风有才能,也不怕臣子功勋卓著,他怕有才能的殷清风和功勋卓著的臣子们相互勾结。

    殷清风谨守本分,那些武勋也无异动,这就很好。他希望一直如此。

    现在,殷清风在他提出教导元景他们之后突然提出辞呈,是什么缘故不愿意教导元景他们,还是不满对他的安排

    多疑的人,只要起了疑心,就很难再回头。为了不让李世民反疑心病,殷清风连忙解释道“侄儿昨日拜访了姻亲颜氏。侄儿曾对颜公思鲁说过的三个境界。”

    他将观山理论说了一遍,“侄儿如此说,并不是侄儿自己领悟出的,而是源于仙人的教诲。

    侄儿承蒙陈仙人不弃,学得了一些才能。但这些才能侄儿只能生搬硬套,根本没有做到融会贯通。

    侄儿记得仙人的一句教诲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侄儿欲将毕生精力献于叔叔、献于大唐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仙人传授的那些学识,侄儿必须走出去,只有走出去再回来,“那山”才能是“那山””

    李世民转了几个弯才明白殷清风在说什么,“你是准备出去游学”

    “是”

    再过些年,唐朝的人中间就开始兴起山林和漫游的风尚。

    所谓山林就是在完成学堂的学习后,自己找个风景清幽的山林结庐,目的是为对之前学堂的学习做个系统总结与提高。譬如李白之结庐青城山,孟浩然之结庐鹿门山。

    山林的阶段结束后唐之人也大多并不急着就去参加科举,往往还要漫游一番。目的既在于结交各地名士以交流切磋、砥砺学问,也在于遍游漫游地的山水名胜,增广见闻。譬如杜甫之漫游河北,高适之漫游东北边塞。

    到了宋代,宋代的游士们主要是通过学习知识,为以后做官显达创造条件。

    宋代各地教育发展是不平衡的,京城和江南地区的教育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所以各学生都愿意游学于教育发达地区。

    同时,在宋代相对稳定的社会条件和交通条件下,儒士们通过游学可以学到在本地学不到的知识,结识一些本地见不到的名师硕儒,为以后的援引提携创造有利条件。

    因此,京都及江南一带,成为众多游学之士汇聚的中心,官学和民间私学的游学都普遍流行。

    宋代是一个重文的时代,游学则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讲学和求学方式。

    北宋在部分时期对游学是禁止的,但并未杜绝游学现象,南宋时期,游学又大量出现。

    宋朝统治者虽然对游学在部分时期有所限制,但是其“重文”的总方针,吸引庶族地主参政,提高士子的地位,又使得游学这种教育形式普遍存在并广为流行。

    到了南宋,对于游学活动,官学一般不加以限制。同时,宋代的一些大教育家,民间收徒的学者,条件较好的书院、义塾等也公开接纳游学之士,形成了学者周游讲学和游士出外求学的教育良性大互动。

    游学是中国古代比较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可分为教师周游讲学和学生出外游学两种。

    古代游学标志性人物是先秦时的孔子,可以说孔子开了中国游学风气之先。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十四年之久,一生遍及卫、陈、鲁、宋、郑、蔡、楚诸国。不只孔子,先秦时期的“子”级人物无一不是“游”出来的,墨子、庄子、孙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全都是著名“游士”。

    他们一边周游列国散播自己的思想,一边教育学生。

    战国时期的权臣养士,士人游学以结党盛行一时。西汉司马迁“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xue”。西汉经学家郑玄也是“游学周秦之都,往来幽、并、兖、豫之地”。

    对一些教育家或各大学派的教育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