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三十四章:化明为暗 (第3/3页)
来说,周游讲学是他们传播其教育目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方式之一。对于一般百姓之家来说,游学成为他们使子弟做官显达的重要途径之一。如西汉丞相陈平,少时家贫,“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在先秦时期,游学成为追求知识的教育方式之一,为了实现政治抱负,游走在诸国也是极为普遍的。例如孔子和他的学生。 从汉代开始,游学明显发生了变化,游学出现了私学和官学之分。 私学聚集在一起讲解学习,方圆几百里为了求学,将会来拜师学习,游学者将会纷纷求学,向私学老师学习官学昌盛繁荣时期,促进游学教育发展,同游的经验铸造了很多大师儒家学者。 到汉魏时,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首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二十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发,出武关,经南阳,在南郡渡江,抵达长沙,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凭吊诗人 历时数年,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游了用一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年战争,官学逐渐衰弱,但私学之旅还是旺盛的,私学的兴旺将激发了学者游学的学习热情。 比如陆德明。作为苏州人的他为了学习周易,到金陵向周弘正求学。 殷清风既不是出去求学,也没打算散播思想,他只想出去躲一躲。 他吃亏就吃亏在年龄也吃亏在出名太早而且太响亮,更吃亏对朝堂格局不明了。 出了名其实还不怕,只要把李世民哄住了就没事儿。他怕自己被卷进政治漩涡。 他虽然没有与任何人沟通过,但目前的政治气氛并不算太好。 李建成一直被关押在西禁苑,虽然李渊放出风声要禅位,可谁知道这不是一个让李世民放下戒备心的诱饵只要李渊来一记绝杀,李世民没了,李建成就可以重新做他的太子。 忠于李渊的势力现在投靠李世民了没有、李世民是否已经铲除了那些政敌、李世民对李渊有没有放松警惕、李世民登基之前会不会再生波澜不到最后一刻,谁知道谁是笑的那个人谁是哭的那个人 殷清风担心自己被卷进去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想躲着李世民。 他虽然以仙人传授为借口掩饰自己的才能,貌似李世民也接受了,但他总觉得李世民在防备他。 作为一个即将成为皇帝的人,李世民怎么做都合理。但这合理合在他身上,他肯定接受不了。 他出去躲一躲,把时间腾出来让李世民去安抚那些文武百官,等几年后他再回来,即使他出去和任何人交往,他也不用担心李世民怀疑他有什么图谋不轨。 之前,他给李世民提出太多谏议。不管李世民是否是诚心接受那些谏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的锋芒抢了李世民的光环。 他这一走,李世民可以在百官面前树立他自己的威信,就不用再别扭这世上还有人比他“聪明一百倍一万倍”。 他这一走,将慢慢淡出某些人的视线。等他若干年后回来,李世民已经掌控了整个朝堂,就再也不担心有人会篡他的位。 他这一走,将不再是招人嫉恨的太子之师。 他这一走,将化明为暗 李世民定定的看了殷清风许久,“还记得你推荐的苏烈苏定方吗” 殷清风不知李世民为何要提到苏定方。 “他出身武邑苏氏,于去岁末至武功苏氏苏世长家中做客。” 苏世长十八学士之一 “我派人去其故乡遍寻不到,没想到他却在咫尺之内。你若游学,我遣他护卫你。” 殷清风没想到苏定方的梗在这里,也没想到李世民会这么痛快的就答应了。 “多谢叔叔爱护之心。侄儿必定早去早归。” 李世民脑袋呈四十五度角,“游学融会贯通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 他低语了几声,低头看着殷清风,“你的那些谏议,这几年我会慢慢颁布敕令只是” 他犹豫了一下,“你何时出发” 5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