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九章:王氏末路 (第2/3页)
又写了两笔才落笔说道“你在陕州那里也要建一座桥?” 殷清风躬身道“侄儿选择的地点,水流相对平和河道也较宽阔些,即使在河中建桥,也不影响船只往来。” 李世民摇摇头,“知道你是好心,但你不应该留下那王承。王承性子贪婪,我这日正想找个由头罢黜他呢。被你这一搅和,我反而不好算了,你也是无心之失。” 殷清风刚才还奇怪李世民先问的不是三门的事情,而是问起了建桥,原来是出在王承身上啊。王承贪婪,那太原王氏呢?一丘之貉吗? 可你是太子啊~~~想罢黜某个官员,就不能光明正大的来吗?非要做些蹩脚的小动作,这样有意思吗? “你现在说说陕州的事情吧。” 殷清风正定心神,“那三道礁石分别靠近河道的南北两岸以及河中偏北一侧。侄儿将两侧的礁石炸毁后,侄儿观水流已变得平缓,可使船只正常通行,且河中那道礁石过于巨大,所以就任其留在那里。” 李世民早知道结果了,但殷清风来了他不得不问。他笑着说道“我已经派人在那里勒碑为纪,让以后往来那里的船夫知道他们应该感谢谁了。” 殷清风赶紧说道“自然是感谢大唐太子殿下了!侄儿只是奉命行事罢了。” 李世民道“多说无益。听晋安说,太原王氏的人要拜见你?” 在如何对待世家的问题上,殷清风前后给了他两次截然相反的谏议。 经过与殷清风的多次交谈,李世民对如何治理这天下已经渐渐有所明悟。他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在两个谏议中各采取一半。既不能坐看世家的势力强盛,也不能彻底消灭他们。 他不敢保证他的后代能像他一样强势,那就给他们留下一个并不强大的对手吧。 太原王氏在朝堂上几近无足轻重,但在那些世家当中和百姓口中,依然还是世家的分量。如何对待王氏,将预示着他对待那些世家将是什么态度。这需要拿捏好分寸。 事已成定局,殷清风也不再和李世民争论什么扬不扬名的事情。但太原王氏这事儿得要李世民来定调子。“请叔叔明示。” “你当也知道,王氏的两支琅琊王氏与太原王氏的过往辉煌。富贵时他们未必相互守望,但患难时或许要相互扶持。所以,这一次王度是只代表太原王氏还是两支王氏,这就有区别了。” 琅琊王氏在前隋时就已经衰败为普通家族,在朝中只有一人官职高一些不对,王续因是许敬宗的姻亲” 殷清风心里一哆嗦,他就知道这事儿瞒不过李世民。 由此,他联想到更多。 他可以为自身利益派王雄涎暗杀王续一家,就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造李世民的反若李世民这么认为的话 李世民意味深长的看了殷清风一眼继续说道“还有一个叫王鼒的,仕隋朝为安都通守,封石泉明威侯。现在虽然没有仕唐,但多有财力。 再说说太原王氏。 王氏的家主,现在是其家族第四十八世的王度。 王度的祖父王杰于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最终得了一个国公的爵位。 其父王隆在隋开皇年初,以国子博士诏云龙门,曾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言六国之得失。他虽然只做过两任县令,但其妻为河东裴氏嫡女。 王度本人做过前隋的著作郎、芮城县令、持节河北运粮赈给陕东,后被杨广罢黜。 若他只是一个在乡的家主也倒罢了,其弟王通所授门徒具为名士,如薛收薛伯褒、温彦博温大临、杜淹杜执礼等;另一弟王绩在五年前待诏门下省。 若王度只代表太原王氏,最多只是求你帮其族中子弟在仕途中更顺利些;若他代表两支族人,可能还要在钱财上有所图谋。 不管他们求什么,你只管应承下来。若是你像对待裴氏和韦氏那样,要求其两支合并为一起也可以。 但前提是,他们要迁徙至长安。 你对他们说,你可以帮他们买下一个坊区安置他们的族人。” 完了,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算是彻底玩完了~~~李世民几乎将他们的家谱都背出来了,还把他们迁徙到鼻子底下看着,他们想逃出李世民的手心的可能性几乎是没有了。 你说你们老老实实的做一个乡下土财主多好?非要贪心!现在好了吧,被李世民惦记上了,看你们还怎么蹦跶~~~ 替王氏默哀了半秒钟,殷清风说道“是!侄儿定会依计行事。”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