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四章:一坊之地 (第2/3页)
善普度众生。 一个人看清这世间的真相,又是一个普度众生的善人,再加不断诵读和宣传佛教的教义,就能达到“通万有”的境界。 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 道家注重养生之道,不关心世事,但凭着一个道法自然的理念,就穷尽了人间的真理。” 殷清风瞥了撇嘴。 唐朝之前的光头教是如何宣传的他不太了解,但流传到后世,那帮男女光头们,距离释教本意已经相去甚远。更多的就是贪财的形象。 至于道教的独善其身,就更不适合治理国家了。 当然了,现在的道学,也就是玄学,是从两汉的老黄演化而来的。 道家分为老庄和黄老,黄老派始终以治国安邦为己任,主张宽刑简政因俗简礼,依道生法依法治国,是汉唐的根本,而老庄派不过是冷眼热心,那里来的遁世? “身为学儒者,我为某些鼓吹释、道学说的人感到恼怒和羞耻。” 王度有些反应不过来。 “不知老先生可通医术?医家有言人的身体虚寒,则万病生。 如果把儒学比作一个人的话,它现在还不到而立之年。只要炎黄苗裔不绝,儒学就还要再传承两千年、三千年、四千年 耄耋老者一旦有疾,非药石不能救也。但对一个青壮来说,增强自身体魄,病邪自然消退。 一千余年来,无数人从儒学身上吸取,却在它正当壮年、身体虚弱的时候诋毁它、抛弃它。 在本侯看来,儒学抱恙了,世人不想着从儒学的自身着手,增强其体魄,反而不辩好坏忠jian的,妄图以释、道学说作为药石来祸害儒家的身体,这是什么!这是愚蠢!这是赤果果的背叛! 王度愣愣的看着殷清风。 “先说儒家的衰落。 汉书儒林传云“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 士人对刘汉王朝失去信心,必然要对儒学失去信心。因为刘汉王朝是以儒学维系的。 在盛汉,儒学被看作哪怕天老地荒也不会变化的永恒真理。董仲舒说“道者,万世亡弊,弊者道之失也。”又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如果孔子之道万世无弊,原出于天的话,刘汉王朝还能朝纲日陵,国隙屡启吗?凡是思想深邃之士,不能不思考这一问题。 太学之名始于西周,以后或称国子监,是古代社会学习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前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设太学养士,武帝置五经博士,太学弟子五十人。 至后汉,太学大为发展,弟子达到几万人。汉明帝永平年间,匈奴亦遣子弟入汉太学。 到了汉末,作为儒学主要传播源头的太学的衰敝,既是儒学衰落的表现,又是儒学衰敝的原因。 于是,汉末士人赵壹作刺世疾邪赋,仲长统著理乱篇,都表现了对仁义治世的怀疑和对政治的悲观。 甚至连一代经学名士郑玄也说“自书契之兴,朴略尚质,面称不为谄,目谏不为谤,君臣之接,如朋友然,在于恳诚而已。斯道稍衰,jian伪以生,上下相犯,及其制礼,尊君卑臣,君道刚严,臣道柔顺,于是箴谏者息,情志不通。” 郑玄在这里所持的,是老子“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观点。对儒学的礼治,连他也开始怀疑了。 既然认识到儒学已经不能济世安民了,为何不增补儒家学说? 他注疏了毛诗、周易和论语等儒学经典,可这有什么用?无非是让世人更通透的解读这些典籍。然后呢?为什么不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逮至魏晋,“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为辨而贱名检”,更是形成风气。 但这还不足以让世人对儒学的信仰彻底倒下。 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终魏晋南北朝之世,上自皇帝,下至平民,佞佛信道者多不可数,南朝宋文帝、梁武帝皆是虔诚佛徒。 梁武帝更是下诏定佛教为国教。 道教虽然没有成为国教,但人人都以成为玄学大家为自豪。 除此之外,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