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一十章:文贼小盗(贺元宵) (第3/3页)
自幼陪伴在清风身边的任氏月眉,这位是南阳范氏鱼娘,这位是河东薛氏繁星,这位是诸位的族亲韦氏妮子。” 韦氏族人不敢怠慢,依平辈礼节行礼。 这些女娘可是平日里出入东宫,教导皇太孙皇太女的女夫子,又是殷清风的女人,与这些女娘交好,对韦氏益处很大,相反,若是得罪她们,就如同得罪了殷清风,甚至是太子。 寒暄过后,依次落座。殷清风伸手,“可否让清风看一下韦翁的手杖。” 韦纲有些诧异,将手杖递给殷清风。 殷清风反复观看,“这可是汉代的鸠杖?” 后世出土的鸠杖极少有完整的,多是一些没有朽化的鸠首。杖身因为是木质的,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 韦纲手里这个鸠杖,应该叫做错金银嵌松石玛瑙鸠杖。扔到现代当文物拍卖值钱不值钱的不知道,反正这玩儿意看着就上档次。 鸠杖就是杖端刻有斑鸠形状的手杖。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鸠杖在秦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但东汉应劭所撰的一书载“汉高祖与项籍战京索间。遁于簿中,时有鸠鸟鸣其上,追者不疑,遂得脱。及即位,异此鸟。故作鸠杖,赐老人也”。 他认为,鸠杖始于刘邦时代。 到了东汉,汉明帝曾发布的法律,根据这项法律规定,凡年满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要由朝廷“赐之以王杖”。 鸠杖只是手杖的一种形式。就像苏东坡,用一根竹枝一双芒鞋就可轻胜马。 继汉代的鸠杖,唐朝和宋朝的手杖,在手杖界也是很有名的。只可惜,唐朝的手杖如陌刀一般,并没有遗存到现代。但可以参考影视剧里佘太君的手杖。 贞观八年,李世民特下优诏,加授李靖“特进”,且亲授“灵寿杖”,以“助足疾也”。此杖顶端饰有龙头,不拄在腰间,而是杖高过头顶二三尺。 唐朝和宋朝的龙首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为两个朝代帝王赐予少数开国元勋或忠门父祖之赠礼。 唐代的诗人施肩吾在里写到手持十节龙头杖,不指虚空即指云。 这句“手持十节龙头杖”,不但指明手杖的长度,还表明了,在唐朝时,“龙”还不是专属皇室所有。就像史万岁和张万岁的“万岁”也不是皇室专属的。否则,殷清风也不敢把杜伏威的儿子叫做“天意”。 韦纲有些自豪的说道“这具手杖,据说传自韦氏三世祖,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了。” 难怪呢,这鸠首的红铜上一点铜锈也没有呢。这是韦氏历代家主的传承之物啊。 殷清风恭敬的还了回去,“清风能得窥汉时古物,实乃三生有幸。” 韦纲矜持的捋着胡子。 博陵崔氏虽然也有汉时的鸠首杖,但其鸠首比他手中的相差极多。他敢确信,所有现存的鸠杖中,他这具是最华美的。它是韦氏千年的象征。 不管他对韦氏的印象如何,对于半个文物迷的殷清风来说,今天能看到真正的鸠首杖,的确值得高兴。 他说道“看到韦翁的手杖,清风忍不住即兴赋诗一首。” 赋诗一首?还是咏物诗? 韦纲有些期待了。 只要这首诗不算太差,宣扬出去,就是给韦氏扬名的机会啊。 “月夕花晨伴我行,路当坦处亦防倾敢因持尔心无虑,便向崎岖步不平!” 他盗用的是清代田松岩的“手杖”诗。 韦纲越品,心里越惊讶。 花前月下你曾陪我处处走遍,路途坦荡也应提防不要失脚,岂敢因为有你就无所顾虑,故意涉足崎岖不平之地呢 这明明在表达一种人至暮年却壮心不已豪情啊~~~岂是这还不足二十岁的少年郎就能有的感悟? 那些不以诗赋见长的韦氏族人惊呆了,喜欢诗赋的人就更是和韦纲一样吃惊不已。字字易懂,却意味深远,真是这人即兴而为? 写诗不难,难的是就是这意味深远。以诗见人,这人的才学、胸怀真是太可怕了! 韦纲暗中吞了一口唾液,“淮阳侯之才,老朽敬佩万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