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警花闯三国_第24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4节 (第4/5页)

的先机,但是他缺少足够的粮食补给,难以持久。如果属下所料不错,曹cao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发动战争,一定是想借即将夏收之机,好令士兵割麦而食,缓解缺粮的困境。反观袁绍,手下兵多将广,粮草充足,只要让他反应过來,就可以反败为胜。”

    刘欣诧异道:“莫非先生以为,最终胜出的会是袁绍?”

    贾诩捋了捋三缕长须,笑着说道:“他们两个谁胜谁负,属下还难以预料。不过,有一点属下可以肯定,无论哪一个获胜,都会挟新胜之威來取洛阳!所以,属下以为,如果能够让曹cao和袁绍维持不胜不败的局面,对主公最为有利!要想让战争僵持下去,主公就必须适当给曹cao一些支持。”

    刘欣眉头一皱,又问道:“刘某当如何支持?”

    贾诩拱手说道:“粮食!主公可以提供一些粮食给曹cao,既不让他吃饱,又不会让他饿着。”

    曹cao和袁绍占据的几个州一直以來都是大汉人口最多的地区,他们的兵源都不成问題。袁绍拥有七十万大军,而曹cao却只能维持一支三十万人左右的军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曹cao缺粮。因为兵越多,消耗的粮食就越多,如果有足够的粮食,曹cao也可以迅速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有了庞大的军队,曹cao自然可以和袁绍持久对抗。

    刘欣却摇了摇头,说道:“曹cao手下能人众多,如果刘某无缘无故地送粮食给他,他又怎能不起疑心,你这一招只怕瞒不过他。”

    贾诩忽然坏笑道:“主公错了,粮食怎么能送给他呢?咱们是悄悄地卖给他。”

    说到“悄悄”两个字的时候,贾诩故意加重了一下语气。刘欣顿时明白过來,两个会意地点了点头,一齐哈哈大笑。

    所谓悄悄地卖粮食,用一个现代词汇來说,就是走私粮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有利可图的事情就会有人去做,当利润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哪怕冒着杀头的风险也会有人去做。所以,走私的事情自古就有,并不新鲜。

    刘欣为了保证老百姓可以吃饱饭,在自己势力所及的城区,一律实行粮价干预机制,使粮价基本维持在二十钱左右的水平。而在袁绍统治的区域,粮价已经上涨到一百钱,至于曹cao统治的区域,还要高于这个价格。五倍的利润,已经足以成为一些不法之徒铤而走险的理由了。

    第619章全章部买下

    每当战乱频仍的年代,粮价都会一个劲地往上猛涨。这其中既有战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的原因,也有不法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但在刘欣治下的区域,却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因为在刘欣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各地的农田大多被收归官府所有,除了税收,租子也是交到当地官府的。因此每年收获的大部分粮食,实际上并沒有落入那些士族大户的手里,而是进入了官府的粮仓。另一方面,刘欣一直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培育粮种,使得粮食的产量大幅提高。就舀小麦为例。过去,大汉的小麦主产区是在袁绍控制下的河北,单产大约在两百斤左右。而现在的南阳,小麦的单产已经达到了三百斤。不仅如此,在荆南一带,水稻的产量已经远远超过小麦,单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五百斤。

    正是有了充实的粮仓作保证,刘欣才能底气让官府确定统一的粮食购销价格,令市面上的粮价保持在二十钱左右。不过这样一來,刘欣统治下的地区和其他地区的粮食就产生了一个不小的价差,走私粮食的事情也就时有发生。

    作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的买卖当然会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想要大规模走私粮食是不可能的,而要保证曹cao和袁绍进行长期对抗的需要,刘欣就必须扩大粮食走私的规模,所以需要动用一些隐秘的力量。刘欣很快便写了一封回信,让沮授全权负责这件事。在信中,刘欣还交代沮授要好好利用这次机会,从濮阳救一个人回來。

    曹cao和袁绍已经开战,刘欣再沒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心地处理西域的事务了。于是,一行人离开了武威,迤逦西行,经张掖、酒泉、敦煌诸郡,终于抵达了玉门关。

    玉门关和南面的阳关是通往西域的两条必由之路,关外便是茫茫戈壁。曾几何时,这里驼铃悠悠,东來西往的商队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而如今,站在关城上四面望去,除了遍布的沼泽,纵横的沟壑,挺拔的胡杨,关外已经看不见一个人影。

    刘欣想到自己此番西域之行,就要重新打通丝绸之路,使门关恢复往日的繁华,就不禁感到一阵自豪,忍不住诗兴大发,浅吟低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首脍炙人口的《凉州词》当然是刘欣“剽窃”來的,但他只念了前半首便念不下去了,因为下面两句是“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显然和现在的景象并不相合。

    贾诩正一脸虔诚地凝神静听,却沒了下文,不免有些遗憾地说道:“属下早就听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