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孙氏强敌_第四十六章 康成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六章 康成公 (第1/3页)

    驾着小车领着蔡邕,孙策小心的穿过乐安进入潍县,这次出行,他冒了很大的风险,也瞒着很多人。

    怎么见郑玄这是个问题,但对蔡邕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两人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而且都对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对礼学也各有所长。

    蔡邕传世的解经论著不多,其对《礼记·月令》的解读是经学方面唯一的著作。

    而郑玄则不同,毕竟开创了一个学派。

    然两人并没有见过面,可谓彼此之间神交久矣,蔡邕的到访,赢得郑玄大开中门,亲自迎接。

    “不久前还听闻伯喈在长安,不想今日却出现在老朽面前,今日得见,足慰平生”

    “康成公乃当世大家,后学末进理当前来拜见”

    两人虽只相差五岁,可蔡邕仍旧把身段放的极低,可见两者地位之悬殊。

    “最近听闻伯喈在编汉史,可有遇到什么问题?”根本不问你编到什么进度,直接问有没有遇到麻烦,有麻烦他郑玄可以帮忙。

    “还好,目前正编纂到皇子辩,敢问康成公,某当如何记这董卓?”

    “伯喈有何看法?”

    “董卓虽恶贯满盈,但也为我党人平反,当记不当记?”

    “记之则实,不记非虚,奈何?”郑玄这么说就有意思了,到底记不记,还是把球踢给回了蔡邕。

    话说这党锢之祸,其实是外戚宦官与世家大族的争斗,当年郑玄也深受其害。

    桓、灵时期,皇帝只顾玩乐,朝政由外戚与宦官把持,这两方势力,不仅搜刮民脂民膏,还cao作官吏选拔。

    自马融处毕业后,40多岁的郑玄,按道理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

    然而他曾做过杜密的官属,备受赏识,在党锢发生之后,和同郡的40余人俱被绝了仕进之路,断了他为官的念想。

    这一断便是二十年,只得将心思花在郑学之上,再后来再有人想征辟他时,也只是笑笑而已。

    事实上,党锢之祸其实是宦官与外戚斗争的产物,然而受罪的却是党人。

    蔡邕明白了郑玄的意思,记不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自己觉得,有没有必要特意在史书中,为董卓增添一抹光亮“谢康成公教诲”

    “这位小兄弟是?”

    见蔡邕旁边一直跟着个年轻小子,既不像后辈,也不像书童,郑玄猜了个七七八八,方出言求证。

    “小子孙策,见过康成公”

    “孙策?有耳闻,可是那制戏棋,诛董卓的孙家儿郎?”

    “正是晚辈”果然是有名望才好出来混,不然别人都不知道你是干啥的。

    “老师,孙策现为讨逆将军兼乐安太守,蔡大家便在其麾下效力”

    “哦?不知讨逆将军今年几何?”

    “虚岁18”

    “如此年轻?”

    “宣父犹可畏后生,郑公怎可轻年少?”

    厅堂内瞬间安静,针落可闻,这话意思是孔子曾经说过‘后生可畏’,你康成公凭啥认为年轻就不能高官?

    “哈哈哈,这个小子,不仅年轻还气盛”乐呵呵的郑玄对孙策的言语并不在意,反倒有一丝欣赏的意思。

    “尝闻讨逆将军有策符策词,实乃文武双全,老师何不考教一二?”

    不知道这说话的人是谁,但既能称郑玄为师,而且常伴在旁,必有真才实学。

    “原来讨逆将军还精通诗词,不知有何著作?”

    “弟子听闻孙讨逆曾有,傲骨风高亮节,冬梅翠竹青松,这般佳作”

    “不错,不错,清爽雅致”郑玄品了品觉得确实不错,又补充道“不知小友还有没有其它未面世之作,让我等品赏?”

    “不曾有,不过若康成公想听,小子可以现场做”

    郑玄不置可否,只是微笑道“小友且试言”

    孙策来回想了想,再抱拳言道“请康成公出题”

    这么一说就很现本事了,若是孙策随意说几句,那还可以说是他早有准备,然而让郑玄出题,就是另一回事,必须要有真水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