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孙氏强敌_第二百七十八章 殿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七十八章 殿议 (第1/2页)

    年节除了夜宴图,另一个重头戏就是考学的文武榜颁发及任命,此次从文武榜脱颖而出,参加殿试的有是十二人。

    司马孚、朱然、单福、孙皎、孙礼、冯习、典满、这几人孙策是念得出名字的,也大概知其本事的。

    剩余五人中,倒还真有两人让孙策遗漏,最后被谢安和司马朗联名推选。

    一个叫魏讽,一个叫潘浚。

    孙策是真没听过两人名号,但用系统查阅之后,他也就明白为什么谢安要着力推荐,都不是普通人呐。

    至于徐庶的假名,孙策没有去计较,只是在考虑该如何用他,这人是实实在在的文武全才,这里的武不是指武艺,而是带兵打仗的能力。

    想起在某本书上看到他是弃武从文,而且这次考上来,也是以文试第一的身份,那就如他所愿,划到新的部号里去做个司马吧。

    自从谢安回到临淄后,孙策就安排他去了预备役,认认真真的学习如何建立新的兵团。

    就连名字他都想好了,就是中国历史上和岳家军、戚家军齐名的北府军。

    北府军,正是谢安一手缔造的,虽说真正的建军者是谢玄,不过没有谢安,就凭软弱无能的东晋朝廷,是根本不可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当时的皇帝因为遗留的世家问题,一直在平衡几个大族的关系,打仗大部分是靠地方军阀,就像一个“名誉主席”,没有实权,要看地方大员的脸色。

    比如荆州兵造反,皇帝老儿就吓得瑟瑟发抖,哭着喊着让徐、兖二州的军队来救驾。

    为此,谢安感到无可奈何又深深的痛恨,之后才有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后来又兼任徐州刺史,最终北府军成立。

    所以这么说来,让谢安统领北府军,也算实至名归。

    北府中郎将谢安,军司马徐庶。

    以这两人为领导班子,再搭上朱然、典满、孙皎,整个北府军大的框架是有了。

    至于其他人,孙礼、冯习被划配到虓虎军,为薛仁贵增加一些人手。

    司马孚帮助司马朗,做了哥哥的户部侍郎。

    另外由于吕范和朱治去做了夷州和琼州太守,空闲下来的会稽和豫章太守,顺理成章由魏讽和潘浚顶替,不过魏讽这个职务,他还是想要到时候找个其它人来更换,理想配置是他成为新任礼部令孙邵的侍郎,而且诶孙邵还兼着北海太守一职,中级官员的漏洞越来越大,因为就这样,都还没算上三韩以及刘备离开后。

    年节到这个时候,已经宣布接近尾声,在蔡邕、张昭、张纮、乔睿四人领着一众新学员,向孙策致礼后,征东军正式迎来了建安四年。

    休息了一日后,孙策急不可待的召开了第三次全会,刘协的死、李世民的独立,这两件事对他的五年计划,有了不少影响,为继续领跑大汉各路诸侯,有些条令,需要做出改动。

    比如考学。

    没有了大汉朝廷的掣肘,孙策正式宣布,考学更名为科举,是征东军选拔官员的途径之一,察举制将变为辅助手段,但由此举荐的具有一定官职的人才,需要受到廉政署和锦衣堂的联名核查,不仅仅是核查被举荐人本身,包括举荐人也会受到严查。

    但凡两方结果不统一,该官职的任命,都不得成立,当通过科举做出公平裁决。

    对于这一点,孙策还是很犹豫的,他若健在,相信科举不会成为毒瘤,包括锦衣堂和廉政署也不会成为知法犯法的存在,可是他不在了呢?

    可惜眼下他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自己退位前,将君主立宪制抛出来,死命执行,也不知道到时会不会又是一场腥风血雨。

    最后就是孙策亲自任命的官员,关于这一点,没人也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关于人才的选拔,招贤馆可以取缔了,以后每年只要没有天灾人祸,哪怕本将军不在临淄,殿试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