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16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节 (第5/6页)

势,停下来休整,补充人员和物资,准备来年的春季攻势,再一口气打到燕京去。

    国民军从七月份宣布北伐到现在已经有五个多月,而从八月份开始渡江作战到现在也已经有了三个半月,如此长时间的连续战斗让国民军的战争物资消耗众多,尽管之前国民军已经为了这场战争准备了足足一年,在苏南地区储备了大量的补给物资和弹药,但是前线部队一直持续高强度的战斗到现在,也让国民军的弹药储备下降到了比较低的层次,根据后勤部的预计,目前后勤部的弹药储备还能够支撑各部队进行大约一个月左右的进攻所用,而时间继续延长的话那么各部队的弹药供应就会出现短缺,到时候就只能是福州兵工厂生产多少前线部队用多少了,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可以直接利用弹药储备。

    冬天的来临给国民军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却未必是坏的,对于冯国璋等人来说自然是希望冬天大雪天气越早来越好,只要支撑下去缓过了这个冬天,北洋军就能够重新集结兵力,来年发动反攻夺回江北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在南方各省的人们也没有因为冬天的来临而停息了激情,甚至很多商家都因为冬天的来临而发了大财,比如给国民军供应军服、军被、军鞋等物资的厂家更是赚了的钵盆满盈。现在国民军的总兵力可是一天天都在大规模增加中,到目前为止,国民军的陆军兵力已经接近二十万人,加上其他非战斗兵力的以及海军和空军的话,总兵力超过二十五万没有问题。而到明年这个数字还会继续扩大,到时候国民军拥有超过三十万的总人数是可能的。、

    而如此大规模的军队所需要的各种军事物资可不是一般都多,军服、军被、军鞋这三大项可是让国民军辖区内的众商家赚足了钱,不但华夏银行直属的福鼎纺织公司接下了一大批的订单,而且还有众多公司也是获取了大批的订单,毕竟福鼎纺织公司的产能有限,要短时间内供应数十万套的军服也是有着极大困难,所以就让福杭纺织公司等纺织企业也获取了一大批的订单,甚至由于军服的冬装需求紧迫,这些纺织企业生产不过来就会外包给那些小型家庭作坊,不但是军服军被,其他的一些低技术含量的军事物资大多也是这个模式,所以让国民军辖区的众多企业得到了大批军事物资订单的同时,也让国民军辖区内,尤其是上海、杭州周边的小型民营企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家庭式作坊兴许只有那么十来个人甚至只有几个人,但是他们的数量众多,不但能够有效的补充大型工厂的产能不足,而且还能繁荣地方经济。

    而这就是所谓的用战争带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例子。

    这一点同样包括在军械生产方面,虽然国民军的军械生产都是在福州兵工厂内,但是福州兵工厂要生产出来产品,就要雇佣大批工人,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福州兵工厂从国民军获取的大量军事物资采购费中有极大一部分都是工人的薪资费用,而这些工人的收入增加后就会花出去,比如要吃饭,比如要穿衣服,要修建房子,要买火柴、肥皂等生活用品。而这些钱又会流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并带动整个社会产业链的发展。

    所以不管是军工生产还是其他军事物资的生产,都能够一定程度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这个也是陈敬云为什么坚持要用军费自购军械乃至其他军事物资的原因,因为这些钱在自己的地盘里花出去之后除了能够得到自己需要的军械和弹药外,还能够创造众多的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从而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人民的消费过程中又能够给政斧增加税收,而这些税收又是变成了军费,如此形成了一个循环。

    但是如果把大批军费都用于外购的话,那么就无法得到这些好处了,所以能够自产的东西还是要自产的好。

    当然,这不是说天天进行战争就能带动经济发展,只是说在必须进行战争的情况下,把大量的军费在内部消化掉要比直接外购军械好很多,哪怕后者的军械更便宜和质量更好。

    在战争的刺激下,南方诸省,尤其是浙江和苏南地区这一片长江三角洲的经济获取了畸形的发展速度,而这种繁荣假象也让工商阶层更为支持陈敬云。

    第四百二十一章 初冬阳光

    冯国璋和徐树铮在蚌埠一线的抵挡并没有出现他们所希望的那样持久,蚌埠一线的北洋守军三万多人面对李继民第一军的进攻,只是抵挡了四天不到就宣告失败。

    国民军中的李继民第一军是乘胜而来,不但士气高昂,而且还能优先得到充足的补给,而且部队的轻重武器火力已经远远超过北洋守军,但就火炮而言,第一军下属各师当中至少也有两个营的火炮,而第九师的更是经过了补充后保持了满编的炮兵团编制。此外第九师和第一师分别有一个一百二十毫米迫击炮营的加强。

    除了各师直属火力外,陈敬云还是参谋部直辖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