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大军阀_第18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6节 (第5/7页)

大军阀里头,每个都是远不如国民军的,但是如果这三方加起来的话,那么就会拥有庞大的超过五十万的兵力,而这说的还是他们的野战军,而实际上和国民军一样,他们除了中央编制的部队外,还拥有大量类似地方守备团的部队,这些部队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关键时刻也能牵制国民军不少兵力。到时候国民军在兵力上能拿出个二十万就了不起了,毕竟国民军除了要对付西南军阀外,在沿海各省,东北其他地区都被部署兵力,可不能一股脑的把所有部队都投入到西南前线里头。

    兵力上处于劣势之际如果说国民军的炮兵部队也因为西南的地形而无法跟随步兵进行机动的话,那么就让国民军的战略优势大大降低。要知道西南诸军阀里头,除了段芝贵手下的两万多嫡系老北洋部队外,其他军阀部队一个师一万人里头有七八门火炮就是相当不错了,而实际上很多部队除了步枪外,其他的火炮乃至重机枪都没有,名副其实的轻步兵,这些步兵如果真正机动起来的话,那速度自然不是拥有大量重火力的国民军能够比较的。

    所以要发挥出国民军最大的战略优势,那么国民军就必须以静打动,尽量避免机动作战,迫使敌军采取正面作战并与自己决战之。所以到时候什么战术都是假的,汇集主力后直奔敌军不得不防守之地,比如贵阳、比如云南大理,比如南宁和桂林,敌军硬守的话那么正合了国民军的意愿,如果不守的话失去了这些战略要点这些军阀部队不用几个月就得全面崩溃。

    而在扫平西南三大军阀之前,国民军还有一件事得先办了,那就是先和山西的阎锡山给解决了。

    山西的阎锡山实际上军力并不强悍,手下虽然有五六万的部队,但是比起西南三大军阀来还是差了一大截。而让陈敬云决定第一个解决他的原因不是因为阎锡山的实力最差,而是因为阎锡山占据的山西就在直隶和河南以及湖北的边上,如果不把山西给提前拿下来,这如何让陈敬云安心进攻西南啊。万一国民军主力在西南前线作战的时候,阎锡山来一个突袭石家庄然后掐断京汉线并进攻湖北的话,国民军就是腹背受敌。

    就跟当年冯国璋为了打陈敬云而先把黄兴的南京给攻占了下来一样,任何一个将领都不会允许自己在前线作战的时候,背后还有着一支数万并不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虎视眈眈着。

    第四百九十章 战争再起

    山西这几年历程大体上和其他被军阀控制的省份是相同的,各方英雄在辛亥革命这场大浪潮中崛起,从武昌起义到今天其实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年而已,然而就是这样短短的时间里诸多风流人物不断登场,然后又是迅速的被后来者堆死在沙滩上,其中最明显的例子不外乎就是这几年国民军和北洋军之争,袁世凯和陈敬云为了争夺中央控制权而爆发的一系列内战了。

    辛亥年涌现的诸多军阀中,经过大浪淘沙现在已经没有剩下几个了,当年的最大军阀袁世凯已经病亡,他一死后本来就面临崩溃的北洋军是彻底四分五裂,部分军政要员跟在了段祺瑞的后面投入了国民军的体系之内,又有少部分则是继续向西,比如陆建章现在就是跑到了陕西那边竟然也是拉出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来,还有部分残余跟着段芝贵入了四川,不过大部分北洋将领都是因为兵败不得不逃入租借,也有部分人被俘虏,总体而言北洋作为一个军事集团体系已经宣告了灭亡,就连四川的段芝贵现在也是没敢打出北洋的口号。

    北洋军宣告灭亡后,割据东北的张作霖和吴俊升这几个小军阀也是不得不屈服于国民军的庞大军事力量面前,一个顽抗到底的冯德麟已经落得兵败身亡的结果,张作霖等人投诚,所部被改编为国民军部队,热河的姜桂题手下的毅军历史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当年乃是宋庆的旧部,甲午后清廷整编旧军编练了武卫军,当时的毅军就被编为了武卫军左军,乃是当年中国的主力新式陆军之一。辛亥后姜桂题率领武卫军左军支持袁世凯,所以投桃报李,袁世凯任命姜桂题为热河都统,兼任毅军军统,而毅军这个时候也确定了正式编制二十六营、马队三营一哨、炮队两营,号称十万人,但这也仅仅是号称而已,真正打起来完全和北洋军以及国民军这种耗资众多的精锐军队无法比较。当初国民军包围燕京的时候,热河的姜桂题也是派了手下的近万兵力来增援燕京,结果还没走到燕京呢就被当时的国民军第九师下属一团迎头阻击。

    当时的国民军第九师之93团仅仅是得到了山炮营的支援而已,而当时来增援燕京的毅军足有近万人,新旧火炮三十余门,不管是兵力还是火炮数量都是远胜过当时与之交战的第93团,第93团唯一占据优势的也就只有机枪和迫击炮火力了。本来第93团的任务只是阻挡毅军的增援,但但是的93团发来攻的毅军战斗力实在太差,所以就主动出击,结果就跟赶羊一样把近万的毅军往北赶出了好几十里,毅军逃亡之际丢失了所有重武器。此役虽然双方都没有什么伤亡,但是双方的战斗力差距已经可见一斑。

    当袁世凯死了后,段祺瑞决定和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