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3节 (第2/2页)
头的动作相当凶狠。 国公爷气定神闲,几个馒头下肚,喝完热汤,示意亲兵退下,捏了一下孟清和的耳垂。 “十二郎,可记得出发前,瑄说过的话?” “……记得。” “十二郎上交铁券,又是为何?” “……” “事已至此,十二郎还有不舍?” 垂下眼眸,孟清和没说话。顺势靠在沈瑄肩上,没有熟悉的冷香,而是一股皮革和铠甲混杂的味道,并不算好,却让他渐渐沉静下来。 是他相差了。 明明已经做出决定,何必又想着出头? 大手覆上孟清和脑后,指尖顺过黑发,低沉的声音,缓缓流淌过耳畔,安抚着他。 “既已下定决心,十二郎理应晓得,以你我今日,战功可有,大功却无必要。甚者,无功即是无过。” “恩。” “此次出征之后,我欲向天子奏请,交还官印,辞去北京镇守一职。” “国公爷?” “天子决意迁都,此事宜早不宜晚。” “那我也……” “十二郎不必。”沈瑄轻笑,托起孟清和的下颌,啄了一下他的鼻尖,“说不得,待到将来,国公府和伯府的家计都要落在十二郎肩上。 “……”意思是,他养家? “然。” 愣了两秒,孟清和忽然笑了。 “好!” 养着国公爷? 想想就很是美好。 脑海中闪过某些不能为外人道的画面,孟清和突然觉得,辞官交权,只留爵位,躺在金山上做个“合格”的勋贵,没什么不好。 知道孟清和想通了,沈瑄收紧手臂。 有些话,他没有明言。 天子不升他,并非不再用他。 相反,朝中靖难功臣,魏国公等洪武时期留下的武将,都已近暮年。天子属意汉王,必为其留下可用文武,正如当年洪武帝一般。 沉下眸子,一下下拍着孟清和的背。 汉王志大,征战之意不弱于今上。为社稷计,便是他不上辞表,天子也会压一压。而立之年,国公爵,一品武将。再封,便是逼继任者弃他不用,甚者,成为新皇登基的磨刀石。 “国公爷?” “无事。” 沈瑄垂首,蹭一下孟清和的脸颊,黑眸深邃。 孟清和莫名有些脸红。拍拍脸颊,论理,都十多年了,至于吗? 可想归想,现实却将理论击得粉碎。 帐内骤升起的温度明白昭示,至于。再过十年也是一样。 次日天明时分,大军拔营。 与此同时,天子于途中发出的中旨和敕令,顺利抵达南京。 中旨用垂训之宝,直接送到内廷,交到徐皇后手中。敕令上盖皇帝亲亲之宝,经文渊阁六部,发往普安州。另有一封交给锦衣卫的敕令,由杨铎贴身携带,先天使一步出京。 “命新城侯张辅遣官军一千五百,护卫平王进京。” “平王府左右长史不体圣恩,不尽其职,私交罪臣,下锦衣狱。” “平王妃除封号,令退居道观为平王祈福。” “平王世子九月归京,为平王侍疾。” “捉拿普安州妖僧数人,收回度牒。” “建贵州僧录司,凡西南诸省出家之人,皆上报名录籍贯。” 数道皇命下达,群臣根本来不及反应。 天子若在南京,尚能回旋一二。天子身在塞外,北京六部和南京六部根本吃不到一个锅里,更指望不上。只能眼睁睁看着天子敕令在南京走个过场,飞速发往贵州。 天子敕令之外,徐皇后的态度也让朝臣心中打鼓。 太祖高皇帝旧制,后宫不干政。 徐皇后肖似马皇后,以贤德著称。而今一改往日,接天子中旨,取中宫令牌,令宫人随锦衣卫出京,一桩桩一件件,雷厉风行,无不让人心惊。 普安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平王是真病? 若平王真是病入膏肓,朝中传言平王妃隐瞒平王病情,怕是…… 朝臣各有猜测,却无一人宣之于口。思及天子下达给新城侯的命令,连夜出城的锦衣卫,政治嗅觉灵敏者,额头已然冒出冷汗。 平王府的天,恐怕是要变了。 坤宁宫中,徐皇后静静坐在桌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