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节 (第2/4页)
西北边军极具威信。甚至于王厚在西北边军里的威望比童贯还高,陶节夫则纯粹是蔡京派到西北边军里面去跟童贯抢权的。 王厚是谁?王厚是王韶的儿子,当初神宗开边时就是王韶做的主帅,李宪为监军。后来赵佶出兵西夏时则恰好是王厚为主帅,童贯为监军。足可见,命运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巧合。 当年西北边军一战显神威,这支王牌军队顿时被人惦记起来。无论是蔡京还是皇上,他们都想将西北边军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里。最后几番博弈下来,王厚被投闲置散,高永年战死沙场、陶节夫更是被调离了西北。 最终童贯慧眼识英才提拔出了一代名将刘法掌管西北边军,而他则做起了实际的西北边军掌权人。赵佶也不是个完全昏庸的皇帝,他也明白不能让童贯一家独大,所以就起复了原本已经被投闲置散的种师道种经略。 种师道手下种家军军纪严明,个个作战勇敢,是为一支王牌之师。原本这支军队应该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最终在政和年底于一场守城战中壮烈牺牲。 不过命运的齿轮,历史的轨迹在梁薪到来北宋那一刻起就已经反正发生了改变。梁薪强力反对联金灭辽,而一手促成了联辽抗金。这个从道义上来讲是受人支持的,毕竟自檀渊之盟以后辽宋两国缔交兄弟之邦,无论暗地里大家给对方下了多少绊子,但名义上毕竟是兄弟之邦。如今“兄长”刚刚遭逢大劫,你这“弟弟”二话就说就胳膊肘往外拐帮着别人一起来趁火打劫,这怎么说都有些卑鄙无耻。 当然,北宋一朝历代皇帝也高尚不到哪儿去,君不见北宋开国君主赵匡胤就是从人家孤儿寡母手里夺下的北宋吗。 不过从现在的情形来看,有识之士都觉得梁薪当初做了一个正确无比的决定。辽国那么大一个庞然大物,如今居然被金国打的抬不起头来。大宋与辽国一起合作,金国不仅战的游刃有余,反而还能抽出兵力西北边关找大宋的麻烦。 渭州靖夏城中,多次遭受金兵sao扰过后童贯找到种师道,他提出放弃靖夏城转而到渭州甘泉堡驻防。他有一种预感,金人似乎对靖夏城虎视眈眈势在必得。几次扰袭金人都全身而退,这证明了金人的战斗力实际上是比西北边军要强的。靖夏城墙薄城矮,防御工事年久失修,敌人强行架个云梯就能直接冲上城楼。在这里投入大量兵力驻防童贯感觉不划算。 听见童贯的好后,种师道坚决地摇了摇头,他看着童贯平静地说道:“童大人,你我投身军旅多年,难道还不懂得怯战弃关等同于通敌卖国?” 童贯种师道一眼,说实话他心里对种师道是怀有的敬意的。他和他的弟弟都是大宋难得一见的真正武将。所谓文官好,在于其不贪财。所谓武将良,在于其不惧死。种师道虽然是皇上派到西北边军的一颗钉子,但是在战场上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保存自己种家军的实力,每一次战斗都是身先士卒。 眼前这个已经头发花白,却仍旧一脸坚毅,无论走路还是落座腰杆都永远挺的笔直,只要是在军营永远都身着铠甲佩刀的老人家。他是一个真正值得人尊重的老英雄。 童贯叹了口气道:“种相公有所不知,以往我们与西夏几次在这靖夏城交战,城中的防御工事已经大部分损毁,此城已经不足以据守。” 种师道摇摇头道:“童大人多虑了。金人如今正和辽国交战,两军正处于对之态。天德、云内两州的金兵必然数量不多。我们踞城而守,他们是攻不破此城的。这样吧,末将就有请童大人带领军队在渭州、庆州、兰州驻防,以免被金人乘虚攻破。而我就带着种家军依旧守在这靖夏城,只要我种师道在,这靖夏城就一定在!” 童贯深深地看了种师道一眼,然后他又看了看刘法、刘仲武、刘延庆以及韩世忠等人。童贯略一思虑后点点头道:“那好吧,种相公务必小心,如有意外可立刻派人通知援助,我们必定火速赶达。” “是!大人。”种师道应命。 当ri下午童贯带兵离开了靖夏城,率军到甘泉堡驻守。同时刘仲武和刘延庆则被安排去了庆州和兰州布防。一路上童贯很想知道金国和辽国的战斗究竟打成什么模样了,此刻他想起了梁薪。如果有他在,恐怕金兵的一举一动任何意图他都会一清二楚吧。皇上听信蔡京谗言将此人罢官免职,真是失策。童贯如此想到。 次ri凌晨,天还不见亮时靖夏城外突然马蹄声大作。一支金兵骑着战马全速往城门冲来,这一次与以往的扰袭不同,金兵不仅有骑兵冲击,同时还辅有不少步兵。步兵三人一组扛着云梯,奔跑的速度十分快。 j挺钟敲响,靖夏城上的士兵们立刻站起来拉弓引箭准备给金兵们来一轮迎头痛击。可是金兵们这一次却彷佛不要命了一般,他们根本没有注意靖夏城上闪烁着寒芒的箭矢,直接跑进了靖夏城的防御圈内。 “嗖!”一连串弓弦的崩动声响起,一轮箭雨落下。金国骑兵冒着箭雨冲过来,手中挥舞着巨大的流星锤隔着老远砸在靖夏城城门上。 本来就年久失修的城门哪里经得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