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4章 资料之(二) (第2/3页)
心的坦率的人,他的言语反映了他的爱情观.他不仅源于美的冲动去爱,也同样爱的深沉。 在悲剧第二部第三幕“城堡内院“篇中,面对美女海伦,浮士德这样说道:. 我还能做什么,除了把我自己和我自以为拥有的一切献给您?让我自愿而诚恳地拜倒您脚下,您-来便赢得了财产和王位, 我心甘情愿承认您是我的主人。 浮士德为海伦的美而震撼,他的爱情源于一种美的冲动,也是那般深沉。所以当海伦随她与浮士德的孩子欧福良一同归入冥府的黑暗王国,只留下衣服和面纱在浮土德怀中后,他的爱情也一并远去。 在悲剧第二部第四幕中他这样感叹道: 温柔的姿影如美的灵魂冉冉升起, 它没有消散, 一直飞到了太空里, 并已把我内心最宝贵的情感带去。 正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海伦的离去会让他如此心伤!乃至看透红尘,发出“事业就是-切,声名乃虚无”的感叹!海伦的离去,是浮士德对虚幻的美的追求的失败,所以,在这一场深沉的爱恋后,他对爱情也绝望了,便把目光转向现实世界,决心开始新的,对于事业的追求, 浮士德对玛格莉特的爱情与对海伦的爱情其实是统一的,并不矛盾。因为与玛格莉特的爱情,是在浮士德喝过巫婆的药水之后,借着镜子里海伦的美的冲动而萌发的,其实质仍是对海伦的爱的影射,浮土德经历过的两段爱情都源于在巫厨见过的镜子里海伦的影像的美的冲动,而这两段爱情同样以爱的深沉而终。浮士德的爱情是悲剧的,这悲剧的凄美,终让他对爱情失望,所以海伦离去后,他开始转入事业;的追求。 六.浮士德的哲学观:辩证 在悲剧第二部第一幕中,浮士德这样说道:我要发现万有,在你那虚无里! 通观《浮士德》可以说,这句诗是浮士德的辨证主义哲:学观的最经典的浓缩与外现。于“虚无”中发现“万有”,与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蕴含着辨证主义的哲学观。 关于浮士德辩证主义的哲学观这点,我们可以从很多地方找到印证。比如,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中,他这样说道: 强者应立住足,放开眼,世界对他不会默默无言。他何须去永恒之境悠游! 凡能认识,便可把握拥有。 这里反映了浮士德关于“永恒”与“现在”是辩证关系的理解。在浮士德眼里,强者只需“把握拥有”,“应立住足”,而无须“去永恒之境悠游”。这是时间观上他的辩证哲学观的体现。 在浮士德辞世时,他这样说道:人畜在新垦地上都感幸福,勇敢奋发的民众垒起高丘,移居者会得到它有力保护。任外边狂潮汹涌,冲击岸壁,里面仍旧是人间乐土。 这里,浮士德阐述了幸福观上的辩证主义。“外边狂潮汹涌,冲击岸壁”,而人们却感到“幸福”,“里面仍旧是人间乐土”,这是一种辨证主义的哲学观。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有相似之处。这种契合是豁达者辩证的哲学观的体现,亦是-种洒脱大度。而浮士德的这种洒脱大度,正是源于他的辩证主义哲学观。 在悲剧第一部“森林与岩洞”这一篇中,浮士德说道:我终于领悟,人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你让我享受到与神们越来越接近的欢乐,却给我个再也离不开的伙伴, 给我个冷酷而放肆的家伙。 其中,这个“冷酷而放肆的家伙”指的便是魔鬼靡非斯托,魔鬼靡非斯托本是一个化身,是人类自身弱点.欲望、恐惧.苦难、悲伤等的象征,与人性优点、满足.幸福.欢乐等美:好的情愫与人生体验相对,这里面蕴含的便是-种豁达的辨证主义的哲学观,其中,浮士德所说的“人生没有什么十全十美“,“完美“与“缺陷”的同在便是他辨证主义哲学观的体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