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44章 资料之(二) (第3/3页)
。浮士德是以辨证主义哲学观来静观人生的。 在悲剧第一部“书斋“篇中,浮士德说道:.听着,这儿讲的并非什么享乐.而是要陶醉于最痛苦的体验, 还有由爱生恨,由厌倦转活跃。 这里,浮士德提到的“享乐”与“陶醉”于“最痛苦”的体验,由“爱“生“恨”,由“厌倦”转“活跃”,本是一种辨证的矛盾的相互转化思想的体现。矛盾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浮士德的“享乐”与“痛苦”、“爱”与“恨“、“厌倦”与“活跃“,是他辨证的哲学观的体现。 综观《浮士德》无论是时间上“永恒”与“现时”的辨证主义哲学观,还是幸与不幸的哲学观,欢乐与苦痛同时存在的辨证主义哲学观等,可以看出,浮士德的哲学观中是蕴含辨证主义思想的。而于“虚无”里发现“万有”,是他的辨证主义思想最经典的浓缩与外现。 七、结语 在悲剧第二部第五幕“埋葬“一篇中,浮士德临死前提出的智慧的最后结论: 只有每天争取自由和生存者,才配享受自由和生存。 于是少年、壮年和老年人, 不惧风险,在这里度过有为的年辰。 我愿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一群—— 在自由的土地立足的自由之民。 那时对眼前的一瞬我便可以说: 你真美啊,请停一停! 于是,我有生之年的痕迹, 不会泯灭,而将世代长存。 ——我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 享受着这至神至圣的一瞬。 这段被认为是浮士德最重要的一段独白,常被视为他-生追求的总结。可以说,浮士德精神融合了勇敢、智慧与感性的幸福观,在他积极向上的精神根基上,他淡泊名利,不为名僵利索所缚。他坦然面对挫折苦痛,不断拼搏;他正大光明,又真情实意,言出自于心底,又知足克己;他的爱情.源于美的冲动,却爱的深沉;他睿智地放弃那些“不满意的“和“抓不住的”,他懂得“任何欢乐都抓紧尝一尝”,他推崇自然赞扬生命之树常青不老,认为理论不过灰色的;他智慧却也感性,他认为感情即是一切,视名称为声响云影,他热烈地赞叹人生的美,怀着对崇高幸福的预感,享受着至神至圣的与世长辞的一-瞬。他的睿智,他的感性,融合着一个具有辨证哲学思想的哲人。他是一个奋发向上的斗土,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拼搏刚毅的勇士,是正大光明的君子,也是一个洒脱大度的明人,也是一个感性幸福的凡人,还是一个睿智的哲人。 这便是浮士德。 [参考文献] [1]杨武能,译.歌德文集(第2卷)[mj.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朱光潜.诗论[m.北京出版社,2005. [3]方建移,章洁.大众传媒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 第二篇: “ 《浮士德》的善恶冲突论 尹振球 歌德在《浮士德》中,以“善”与“恶”的冲突来观照世界的矛盾运动来观照人类的进化和人性的发展,建构了善与恶之间的三重冲突;至善与至恶、靡菲斯特与浮士德、浮士德自身的向善性与恶魔性,从而反映了他独特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本文试图对此作一些有限的探讨。 诗剧《浮士德》的全部情节结构是建立在两次赌赛——天帝与魔鬼、魔鬼与浮士德一—的基础之上。与此前同一题材的民间传说故事和其它作家的创作相比较,歌德在有关《浮士德》情节结构的艺术构思上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创造之一,就是在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之前,加上了天帝与魔鬼靡菲斯特的赌赛。在作为全剧正式开端的第一场《天上序幕》中,天帝与魔鬼用尘世凡人浮士德来进行了第一场赌赛。天帝是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