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宫日常生活_第11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2节 (第3/4页)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同意。”李治思索之后,却是对她的建议摇头。长孙颖不解,“为何?”

    “因为农为国本,照你所说的生活水平,百姓已经低于胥吏婢仆之流,若是在这个上面也让他们屈居于下流,那么还有谁愿意做农人,谁愿意种地供养国家呢?社稷又会被置于何地?”李治叹息了一声,然后弹了弹她的头,“并非没有人想到这点,但是谁也不敢动摇国本。”

    这就是基础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区别了,长孙颖拧着眉头在那里想到,李治说的很有道理,农业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一千多年后,这片土地的所有政策都会偏向于农民。

    “我有一个办法,”长孙颖想了半天,忽然有了个权宜之计。

    “什么?”李治十分好奇。

    “我们可以赎买啊。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商贾胥吏之流没有考试的资格,但是却可以让他们通过交钱的手段来赎买,这样一则可以招揽人群,二则可以增加收入,将着这笔钱投入到普通的私塾上去。”长孙颖举着手指,“此可谓一举两得,唯一有挂碍的就是你的名声。”

    “这法子倒是可取,”李治略一想也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了,普通小商贾穷困,也没有余钱供孩子读书。有企图心的那些个大商贾们,其实政策也挡不住他们的进取之心,只要他们舍得花钱,总有官员愿意为他们用修改户籍等方法伪造获得进入考场的。与其让贪官们把这笔钱贪了,不如皇帝明码标价,将钱用到值得用的地方。

    “这倒是个好法子。”李治点了点头,“如何实施,却还要略费心思。”

    他转头看着长孙颖正期待的看他的样子,忍不住伸手一揽,将着她抱过在在她额上一亲,“你还真是足智多谋,堪比子房了。”

    “我就是个小女子,自己随便想想,随便说说,你也就随便听听,哪里比得上张良。”长孙颖翻了个白眼,笑着跟他逗乐,却没有丝毫畏惧之意。

    按照道理来说,后宫干政是会引起皇后戒备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长孙皇后当年那句“后宫不干政”的谦词了。虽然她在说这种话之后,还是该管的就管,该说的就说,而她的继任者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点评时事的权利。

    但总的来说,后宫干政还是一件不宜太过的事情。

    但是长孙颖如今在跟李治商量这些事时,却没有半分藏拙的意思。不是因为她相信李治对她的信任,而是拜着萧淑妃所赐知道自己的无害。

    原先还担心会导致李治对于自己的防备,但是既然如今自己已无后,一切荣耀都犹如水上浮萍,李治根本不会防她,所以她便努力的显示自己“有用”的一面来。这样她自己愉快,李治也能得到帮助。

    不管喜不喜欢,她与李治都在一条船上。能肆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又能让着这条船变得越宽大,有何不可?

    ☆、第206章 后悔

    科举制度的改革,好处要几年后才能显现,日前在群臣眼中,不过是皇帝不忿之下搞得一点儿小玩意,甚至因着晋阳公主以及几位皇子的出席,更显得非正式,除了博一点眼球之外,很快就被人忘记脑后了。

    废后一事的余韵,才慢慢展开。

    当初废后跟立妃诏书前后脚颁下去的时候,朝廷重臣们简直没几个敢看长孙无忌的脸。因为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谁想到临发招的时候被人釜底抽薪,这半上不下,别提多呕人了。

    按照长孙无忌的棋路,是先废后,再立太子,再母凭子贵的要立太子养母为后。谁知道皇帝颠倒了顺序,废后之后便是立妃,让他的后招变成了废棋。

    当然长孙无忌的气愤,不仅仅是因为长孙颖这招妙棋没有下到该下的地方,还在于这消息他早就知道,却无可奈何。

    因为李治是按照程序来的,在这立妃时,也是将着长孙无忌先前为长孙颖造的势重新用了起来,列了长孙颖一串功绩,借此晋封。皇帝有理有据有节,长孙无忌先前就是依照礼法逼迫李治,如今李治以其之矛攻其之盾,长孙无忌不管心里头多么恼怒,也只能认了。

    他总不能怪李治不按照他的计划出棋吧。

    再说李治封了长孙颖为贵妃,在这后宫中就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了。这可谓是“皇恩浩荡”,他身为长孙颖的父亲,不但不能表露出半点不悦,还得“谢恩”。

    废后一事本来让李治很郁闷的,但是看着长孙无忌那吃瘪的样子,他顿时觉得舒服了许多,向着长孙无忌表示感谢时,也更加“情真意切”。

    不过长孙无忌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在短暂的修整之后,他直接借着殿试的影响,夸皇长子李忠聪慧仁慈有远见,品行端方,求皇帝立李忠为太子。

    长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