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都城(出书版)_第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节 (第6/6页)

成以后,扼长江与大运河交汇处的扬州发展为南方和北方及长江中下游间水上交通的主要枢纽,工商业日见繁荣。唐代后期已有“扬一益二”之称,即全国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第一是扬州,第二是益州(今四川成都市)。五代十国时吴国据有今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北等省的一部分,建都今扬州市,称江都府,达36年之久。受唐末和五代初期严重战乱的影响,扬州已不如过去繁华,但仍为南方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五代末北周南下进攻南唐,扬州人民大量外迁,城市趋于衰落。

    自长江下游地区南下,便进入位于南部沿海的闽广地区。福州居福建最大河流闽江下游,向为该区域的最大城市和政治中心。西汉初东越的闽越国国都冶即在于此,不过闽越国灭亡以后当地人民多被迁到淮河流域,因而对后来福州城的建设并无多少影响。五代时王审知据有福建之地,建立闽国,定都于福州,称长乐府,达37年。五代是福建历史上经济开始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时期,福州城得到扩建,增筑了南北夹城,并将屏山、乌石山、于山都圈进城内。

    两广位于祖国的南疆,离中原最远,为南方经济开发较晚的地区,只有今广州市例外,这里位于东南亚和东亚海上航路中心,向为我国古代重要海港。古代两广地区出现的两个割据政权——西汉初的南越国和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都城都设在广州(当时名番禺)。其中南汉国建都广州历55年,称兴王府。南汉时曾扩建了广州的城南商业区,称为“新南城”,并建了很多的园林宫馆,已知的便有宫殿26个,苑囿八处。

    第四章 一方之胜,区域中心——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但完成这个过程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在历史上,有些边疆地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处在当地民族政权的统治下。另有些边疆地区,其民族在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时,受中央政府统辖,或者尊中原地区的统治者为主,自称臣子,进纳贡物,表示归顺,但一旦本民族力量强大并且外部条件具备时,也会建立民族政权。相当多的民族政权,具有比较广大的疆域范围,有的立国较久,有的甚至进入中原,统治着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乃至统一全国,由边疆民族政权发展为分裂时期的政权(如辽、金)乃至统一王朝(如元、清)。因此,这些政权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大小不同的影响,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过一定的作用,对边疆的开发和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些边疆民族政权的都城,也是我国古代都城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东北地区,除南部辽河流域战国以来即为汉族移民分布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基本上是少数民族的活动区域。

    唐代东北东部长期存在粟末靺鞨〔mohe末合〕建立的边疆民族政权渤海国。渤海国嬗〔shan善〕传228年(公元698—926年),最盛时疆域东至今俄罗斯滨海州和日本海,西至今吉林省西部,南至鸭绿江下游,北至黑龙江畔。首都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上京城周长17公里,宫殿、官署、邸宅、庙宇都大体仿照唐都长安格式,城墙墙基宽七—十米,至今仍残高二—四米,城外有护城河。街道宽40—50米,用石块铺砌。居民区也称坊,共有80坊。街道和坊纵横交错,构成棋盘状的布局。宫殿前后有三重,覆盖着红色的琉璃瓦,建筑规模相当宏伟壮丽。至今城墙、街道,建筑物的遗迹仍依稀可辨,让人回忆起往日的繁荣。

    公元1115年,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完颜部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朝,建都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市南)。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灭辽,次年灭北宋。在此后的二三十年中,会宁府都是我国北半部的政治中心,大批中原移民迁到这里,经济、文化获得极大的发展。金建国之初没有城郭,皇帝和贵族分散居住,分别称为皇帝寨、国相寨和太子庄。天会二年开始建宫城,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建为上京,以后又陆续修建敷德殿、宵衣殿、储古殿等具有不同功能的宫殿。皇统六年(公元1146年),再次进行扩建,仿照宋朝都城开封的规模和布局建造。由于过于偏僻不便于统治中原,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金朝将都城迁到今北京市。为了切断女真贵族对故都的留恋,几年后上京宫殿和贵族的住宅都被犁为平地。但以后又设会宁府为陪都,陆续修复一些建筑物,仍为东北北部的政治中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