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四章 突发状况 (第2/3页)
张家的官待遇优厚,但想像大宋的官那样“为所欲为”,那就纯属痴心妄想。张家所设立的监察部门不是吃干饭的,但凡有人想要以权谋私,任意妄为,张家可没有不杀士大夫这个规矩。 放下马扩不去理会,张宝回到了开京,这座被自己两度攻陷的城池。如今的开京已经改名汉城,而汉城的第一任太守,便是闻焕章,而像杨时、何去非等人,则统统被张宝安置在了集贤院。杨时等人对此倒是没有意见,而且他们也没工夫跟张宝提意见,百废待兴,张宝向他们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金,杨时等人忙着将张家的教育体系建设完成,实在无暇分身。 人闲是非多!只有让人忙碌起来,张宝才能耳根清净。否则那些“闲人”整日盯着张宝,那可就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了。 张宝这次回高丽不为别的,只为举办自己的婚宴而来。在汴梁张家庄子所办的那场婚宴,人在高丽抽不开身的人颇多,身为张家家主,这点事当然要做到面面俱到,不让人觉得有什么亲疏远近之分。 随同张宝一同到达高丽的刘慧娘还是头回来。对于刘慧娘,张宝也没有因为成了亲就将其放在家中“相夫教子”。刘慧娘人称女诸葛,而张宝又并非是那种大男子主义,虽说不会让刘慧娘去涉及军政,但财务方面的事情,张宝算是完全交给了刘慧娘。 夫妻同心,齐力断金。刘慧娘也不是个安分的主,也幸好她是遇到了张宝,才让她的才华没有被埋没。张宝将有关民生的买卖交给了刘慧娘,也算是物尽其用,而对于张宝如此信任刘慧娘,许贯忠等人并无意见。不过也由于刘慧娘的大放异彩,导致高宠、杨再兴等已经成家的老爷们“后宅不宁”,有了刘慧娘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存在,张家的“娘子军们”也不甘寂寞,打算“造反”。 在男权主义大行其道的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低下的,但张宝毕竟是来自后世,对于女性的才干,张宝从未轻视。只是公开宣扬男女平等实在是惊世骇俗,张宝也就采取了更加温和的方式,打算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人们旧有的观念。比如教育的普及,张宝规定但凡适龄儿童必须入学,而这适龄并未强调只能是男子才有入学的机会。 杨时、何去非等大儒秉承着有教无类的理念,对于让女子就学虽有些不适应,但看在张宝提供了那么大一笔教育资金的情面上,也就采取了默许的态度。而他们不出声反对,那些负责教书育人的先生也就没了主心骨,即便还是存在不同的声音,但却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地盘小也有地盘小的好处!高丽在大宋眼里只是弹丸小国,穷乡僻壤,可也正因为如此,高丽国内根本就没有任何势力能够与张家为敌。施政没有阻碍,自然也就越容易出成果,而等到有了成果,张家的“有教无类”也就会成为惯例,被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高丽,随着张家的强势出击,国中旧有势力被一扫而空,也就导致了如今张家一家独大,整个高丽正处于权贵真空期。而诸如杨时、何去非等在大宋境内名满天下的大儒,虽在国内受人敬仰,但所受掣肘也是颇多。而在高丽,诸如杨时、何去非等文人可以贯彻自己的治政理念,建设自己的理想国度;诸如卢俊义、林冲等武人亦可以不需溜须拍马即可凭借胯下马掌中枪去实现功名自在马上取的志愿。 此时的高丽,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理想乡”,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努力做事。而对于将来,张宝也是丝毫不感到担忧。人的野心那都是一点一点被培养起来的,别看此时大多数人的心里还是将大宋朝廷视为正统,可等到将来风水轮流转时,真正愿意将自己耗费心血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人恐怕不会有几个,尤其是在看到所谓的正统继承人“不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