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三章 张家雇佣军 (第2/3页)
,赵佶听从了张宝的建议,将这支新军命名为皇卫军,直接听从皇家的领导。 皇帝变得不好糊弄了,这对朝廷里一些安于现状的人来说并不是好事。他们希望皇帝对他们这些臣子“言听计从”,但如今官家“不听话了”,他们的日子也就过得不怎么舒心了。对于造成这种现状的“罪魁祸首”,这些人自是恨之入骨。可眼下张宝已经离开了汴梁,不日便要出兵西北,他们除了不断上奏劝阻官家赵佶回心转意外,也没有别的好办法。 但这回赵佶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对于编练新军一事丝毫不肯松口,哪怕是枢密院上奏说军费不足,他也是咬着牙从自己的私库里拿钱用来养兵,就是不肯取消编练新军的计划。而有了官家的大力支持,负责编练新军的王焕、韩存保、杨温三人这回也是尽心尽力,两万新兵说是新兵,其实前身就是十节度麾下的精锐。如今待遇上去了,这些新兵自然也就卖力,在新军建成两个月后的一次与京师禁军的“友谊赛”中,将朝廷选拔的禁军将士打了个落花流水,虽不像张家老卒收拾禁军青壮那样干脆利落,但同样也十分有看头,叫那些认为朝廷编练新军完全没必要的大臣老实闭上了嘴。 事实往往胜于雄辩!纵是说得天花乱坠,可实际一战却不堪一击,那说得再好听也是白扯。新军通过一场胜利让朝廷不得不承认了其存在的价值,也让官家赵佶愈发坚定编练新军的态度。 通过张宝的介绍,过去一直被蒙在鼓里的赵佶也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赵家天下并不似他所想象的那样稳当,而手握一支可用的兵马,既是确保自身统治也是维护自身利益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如今的新军便是赵佶的心头rou,谁动都不行!而担任新军的主将王焕,自也就受到了赵佶的待见,他的意见,自是也就得到了赵佶的重视。王焕的意见并不过分,从各地抽调强将充实皇卫军,而得到了王焕的推荐,早先与盐山宋江一伙作战不利的关胜、张清、呼延灼以及担任三人的副将单廷圭、魏定国、龚旺、丁得孙、韩韬、彭玘六人也就因祸得福,成了皇卫军的新成员。再然后,有了王焕这个现成的例子,身为副将的韩存保、杨温又分别举荐了杨志、索超、酆美、毕胜四人,这样一来,皇卫军的将官人数也就有了十六位,初具战力。 …… 朝廷练兵的事情暂时搁在一边不提,单说奉旨回梁山准备出兵西北的张宝。对于替朝廷打仗一事,张宝麾下众人里不是没人表示反对,而张宝此次回梁山,也是为了跟众人交个底,解释自己作此决定的用意。 自得了高丽这块地盘以后,张宝及其麾下众人便感到了“高枕无忧”。可以放开手脚与朝廷大干一场的想法在张宝麾下的诸人里有不少人都想过。不过好在张宝还有清醒的认识,并没有因为得了高丽便“翻脸无情”。 张宝并不希望因为是否与大宋这个故国为敌这个问题而闹得自己手底下的人内讧。他身为张家家主,只要他的态度明确,底下人即便有想法,那也只是想想而已。但帮助大宋打仗这种事,还是让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 不跟大宋翻脸对着干就不错了,还帮着大宋去开疆扩土,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而张宝此次回梁山,就是想让众人明白,此次出兵西北,并不是为朝廷卖命,而是为张家日后收复幽云提前做准备。 朝廷之所以想让梁山人马去西北,其实并不是因为西军不堪大用。若是单打独斗,仅凭西军要对付西夏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还是西夏的宗主国辽国,一旦西军与西夏开战,辽国袖手旁观最好,但若是辽国插手,那就很有可能导致朝廷此次的出兵会和过去一样,无功而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