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三章 张家雇佣军 (第3/3页)
按照朝廷的想法,西军主要用来防备辽国,而征讨西夏的任务则是交给张宝的梁山军。这样一来,损失的是梁山军,但打下的地盘却是朝廷的。即达到了开疆扩土的目的,又起到了削弱梁山军的目标。 不过张宝也不是傻子,对于朝廷肯花大价钱“雇佣”自己为国征战的险恶用心,张宝心知肚明。军事独立指挥权,为的就是防备朝廷来这一手。去西北是去西北,但如何行事却是张宝说了算,何时开战?在哪开战?与何人开战等等问题,都是张宝拿主意做决定,朝廷无权干涉。 收复幽云,一直便是张家在拿下高丽以后张宝所定的下一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早在初定高丽以后,张宝便命孙安、杜壆、唐斌、郝思文四人各带本部人马潜入辽国西京道各自发展。此时出兵西北,明面上是为朝廷作战,但实际上却是想与早些到达辽国西京道的孙安、杜壆等人遥相呼应,为将来收复幽云打基础,做准备。 辽国如今的军事力量大多都用在了与金国的作战中,留守西京道以及南京道的人马多为辽国的大族私兵。与宋国的中央集权不同,辽国虽名义上是一国,但国中大族的实力依然不容小觑,这些部族的兵马数量也很可观。每逢大战,这些部族的兵马也会随同皇室军一同出征,但那是在皇室强大的前提下。如今辽国在耶律延熹的带领下屡战屡败,也就让那些大族中的野心之辈野心滋生,保存实力,图谋不轨。 战乱之时,手里掌握一支可靠的军队是十分有必要的,即便不能自立为王,也可以待价而沽。眼见辽国在辽金战争中屡战屡败,那些原本依附耶律家族的部族也就不得不多留一点心眼,给自家留一条后路。 西京道眼下虽尚未被战火波及,但未雨绸缪是每一个百年家族都必须拥有的一种品质。即便金人的铁蹄还没踏足西京道,但增加自身实力总是没错的。实力越强,自家所掌握的话语权也就越多。 而在这种前提下,没有根基又占山为王的孙安等人也就成了各家族需要争取的对象。幽云之地汉辽杂居多年,孙安等人汉人的身份自然也就不容易引起辽人的戒心。辽人民风彪悍,跟汉人杂居这百余年,把汉人也给“带坏了”,变得跟辽人一样彪悍。不彪悍不行,不彪悍就容易挨欺负,与宋境内的汉人相比,生活在辽境内的汉人更加粗野豪爽一些,那战斗力自然也就不是生活在宋境内的汉人可比。 孙安等人各自占山为王,他们的来历并没有引起当地辽国各部族的疑心,而在中央逐渐失去对地方控制的情况下,招兵买马才是各族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诸如石宝、卞祥、袁朗、糜貹等过去并没有在大宋朝廷里任职的人来说,替朝廷效命有点心理抵触,但等知道此去西北主要还是为自家的将来做准备,心里那道坎也就迈过去了。而像林冲、花荣、鲁智深等原本在朝廷担任过职务的人,对于出兵西北一事更是不会反对,虽说此次去西北不是替朝廷开疆扩土,但替朝廷阻拦了辽国的干涉,也算是还了朝廷过去对他们的那份“知遇之恩”,以后要是真与朝廷翻了脸在疆场对峙,他们也不必再有丝毫心理负担。 张宝的张家军如今算上史文恭的仆从军,一共有二十营人马(海军的两个陆战营隶属张宝的亲卫营,并不单独计算),除去孙安、杜壆、唐斌、郝思文的四营人马外,留守高丽需要十营人马,那是张家的根本,不能不多留一些以防万一。 而这样一来,可供张宝调动的人马也就只剩下六营人马,还是为了以防万一,留下两营人马留守梁山,真正随同张宝出征西北的四营人马,也就是张宝的亲卫营以及栾廷玉、鲁智深、邓元觉所率的三营人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