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章 节度使 (第2/3页)
臣义士,但为了日后身边少点给自己添堵的人,只能“忍痛”拒绝了朝廷的委派。不过张宝也不是一个人都没要,他以朔州缺兵少将为由,希望朝廷可以调派西军将领刘仲武归朔州差遣,而朝廷本意就是想在朔州“掺沙子”,对于文武的区别倒并不是很在意,再加上一向大宋重文轻武,刘仲武也就成了朝廷安插在朔州的耳目,至于童贯的意见,朝廷这回倒是没有过多的顾忌。或许这也是一桩投桃报李的交易,此番宋夏之战宋军先胜后败,对外说是刘法轻敌冒进导致功亏一篑,但实际上并非刘法轻敌,而是童贯不懂装懂瞎指挥,刘法虽竭力劝阻,但童贯搬出了宋徽宗赵佶给自己撑腰,刘法也只得听令行事,结果战死沙场以后还要替童贯背锅。 如此做法,自是让西军众将感到心寒,只不过大宋历来文贵武轻,即便心中有所不满,为了自家的前程,也无人敢当众表现出来。之前姚平仲被扫地出门,西军众将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做法便是一个佐证。 如今有了张宝的点名索要,又有了朝廷的调任文书,童贯就算不想放人也不成。而且由于姚平仲的“背叛”,童贯对麾下众将也心生怀疑,知道刘仲武被张宝点名索要以后,看刘仲武的眼神都与往常不再一样。 刘仲武对此除了无奈之外,也知道这西军只要童贯一日掌权,就再无自己的出头之日。跟童贯共事的日子已经不短,对于童贯是个什么样的人,刘仲武心知肚明。即便自己表明自己想要留在西军,但已经对他心生猜忌的童贯在日后也不会继续重用他,甚至还有可能借机削弱他手中的兵权。 张宝轻轻松松一句话,便将刘仲武给逼得在西军之中待不下去,不过刘仲武却并未对张宝心生怨恨,只因为张宝毫无顾忌的收留了刘法之子刘正彦。刘法生前在西军当中威望颇高,但在死后却不得安宁,还要替童贯背黑锅承担起此次宋夏交战失利的主要责任。既然刘法成了“罪魁祸首”,他的儿子刘正彦自然也就没什么好果子吃。虽不似姚平仲那样呗扫地出门,但想要再有出头之日却也是遥遥无期。 在姚平仲接受张宝的邀请加入武胜军后,首先向张宝推荐的便是刘正彦,而张宝也没驳了姚平仲的面子,将刘正彦招至武胜军担任姚平仲的副手。锦上添花的事人人都会做,而雪中送炭的事却少有人为。张宝在未招揽刘正彦以前,刘正彦在西军的处境很是尴尬,那些过去的叔伯们为了避嫌,对刘正彦不管不问,避而不见。张宝的邀请,对刘正彦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若是没有张宝这号人物的存在,刘正彦即便因为其父受到不公的待遇而心怀怨恨,也不会态度鲜明的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但现在刘正彦成了武胜军的一员,他自是不愿再对朝廷忍气吞声。 自己的父亲为了大宋出生入死,最后战死沙场,结果却还要承担战败的主要责任,身为人子的刘正彦如何能忍。不过刘正彦终归不是愣头青,并没有说出过激的言论连累到张宝,但心里那份对朝廷的怨恨却是深深的埋下。 刘法生前是员文武双全的将才,而得其真传的刘正彦自也知道什么叫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而对于刘正彦的“通情达理”,也让张宝越发期待将来刘正彦的表现。 …… 对于张宝的武胜军,挨着最近的西军可说是即羡也妒。羡慕武胜军将士那高出自家数倍的粮饷,也嫉妒武胜军在朝堂上的“超然地位”。 老话说得好,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若是没有武胜军的存在,西军将士也会“认命”,可现在有了武胜军,再反过来看自己就觉得有点不值了。都是当兵,都是沙场搏命,凭啥武胜军将士战死了就能得到百贯的抚恤金,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