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 (第2/3页)

,在明知一些不好的事情会发生以前,总会尽量想办法进行阻拦,防止其发生。而张宝一开始也没有想过要仅凭一己之力来完成这一力挽狂澜的壮举,但现实却是,张宝想要阻拦此事的发生,压根就指望不上朝廷。

    官家赵佶不是个有雄心壮志的主,贪玩好色就是他的本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单是看他身边围绕的都是些什么人,就能看出这货也不是什么好鸟。而再看朝堂上屹立的那帮朝臣,忠君爱国的不是被边缘化就是已经退隐山林,留在朝堂上的不是损人利己的小人,就是明哲保身的伪君子,张宝想要谋求这些人的支持,那和与虎谋皮也没多大区别。

    张宝的志向在一开始并不大,起初也只是想要在金兵南下时有一安身立命之地,至少别死在战乱之中。所以当张家刚有些钱的时候,张宝在江南各地购买产业,虽然规模都不是很大,但狡兔三窟,那些都是张宝将来能够存身之地。

    但随着张家的买卖越做越大,张宝的“野心”也开始与时俱进,从原先的小富即安转变成了忧国忧民。他并没指望依靠朝廷达到抵御外辱的目的,因为指望不上。官家赵佶贪图享乐,满朝文武全都为了自家的利益竭力讨好着官家,哪有闲工夫去励精图治啊。张宝能靠的,也只有自己。

    而这样一来,也就应了那句话,事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张宝的安东军,在朝廷眼里是心腹大患,而在文人眼中,则是乱国贼寇。或许等到金兵南下时,朝廷和文人才会对安东军的印象有所改观,但在这之前,安东军并不怎么受人待见。

    大宋厚待文人,而文人则掌握着舆论导向,当文人痛骂张宝是国贼的时候,愚昧无知的百姓便会跟风也这样认为。不过张宝不同于过去的武人,面对谩骂,他不会一声不吭。最近谛听营很忙碌,但凡是骂过张宝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倒了霉,不是家中失窃就是本人被身份不明的人痛揍在街边小巷当中。反正也找不到证据,张宝是绝对不承认那些事是自己暗中指使的。

    而对于那些胆敢跑到登州来当面指责自己的文人墨,张宝处理起来也很简单,有那闲工夫来骂人,那就去干点更有意义的事情。登州自被划为安东大都护府治下以后便进入了大建设时期,各条主干道的修建以及各处城池的加固都需要人手,这些文人既然敢来找事,那就让他们去义务劳动。敢不干?先问皮鞭答不答应?

    蛮不讲理的态度让大宋的文人更加气愤,但效果也是明显的,至少在登州境内,没有不长眼的文人敢再跑来找事了。朝廷过去把文人的地位抬得太高,惯得这些文人一个个都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是理所应当,像张宝这种武人看到自己也得哄着敬着。

    但张宝是什么人,在他眼里,只分有用的人跟没用的人,那帮前来找事的文人一个个本事不大却都拽得二五八万似的,能让张宝待见才怪。张宝用实际行动给了那些自视甚高的文人一记响亮的耳光,张宝在仕林当中的名声也就臭了。但这事对张宝的影响却并不是很大,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大宋重文轻武,厚待读书人,但实际上有能耐的读书人少之又少。读过几本书,会吟诗作赋的读书人,在张宝眼里一点用处都没有。张宝需要的是能够替他治理民生,坐镇一方的能臣干吏,不是做了官以后作威作福,躲在府衙中吟花弄月的官老爷。赵宋朝廷的人才储备,其实并不符合张宝的要求。

    即便是在将来,张宝能够将赵宋取而代之,大宋所遗留下的这些读书人,能够进入朝堂的也是少之又少。张家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早在取得高丽以后,杨时、闻焕章、何去非等名宿大儒便在张宝的支持下开办学院,为张家培养有用人才,而这些人经过这些年的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