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八章 不消停 (第3/3页)
养锻炼,足以支撑起未来的张家。至于还抱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落后观念的大宋读书人,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淘汰这个命运。 上赶的不是买卖!张宝很清楚自己想要收买大宋读书人需要付出比朝廷更大的代价才行,但得到读书人支持所获得的回报在张宝看来却并不高。这是一桩赔本的买卖,而更关键的是张宝现在还有了替代品,收买大宋读书人这个提案自然也就被搁置了。 张宝并不需要去讨好读书人的欢心。相反,大宋读书人想要在将来的日子能够好过点,他们需要讨好张宝才行。可惜眼下的他们还没意识到这一点,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等着张宝在将来会向他们妥协。而张宝不待见读书人的态度,也让朝廷暗自窃喜,觉得张宝难成大事,对张宝的戒心也有了稍稍的减退。 自消灭了方腊以后,大宋内部算是终于恢复了安定,接下来本应该安抚民心,让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可偏偏这时金辽分别派来了使臣,向朝廷提出了结盟的意愿。 收复幽云,是大宋历代天子都想要完成的一桩心愿,赵佶虽贪图享乐,但同样也有些好大喜功。他想要完成这桩伟业的初衷并不是收复幽云以后大宋可以凭借北方屏障确保中原安定,而是完成了这桩伟业,就足以证明他比前几任君王要更加英明神武。 金国开出的结盟条件太有诱惑力,而与之相比的辽国,所开出的条件也就略显寒酸了。金国承诺事成以后幽云十六州归宋,可辽国却只是答应减免宋国每年需交给辽国的岁币数量。 自不量力,说的就是此时的大宋君臣。赵佶等人只看到幽云十六州,却忘记了去考虑自身是否有那个实力保住幽云十六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平定了江南方腊,损兵折将不说,大宋的经济也受到极大了的影响。早先若不是张宝为了和平拿到登州而给了朝廷两千万贯,朝廷能不能顺利平定方腊还都是个未知数。 但现在,这些统统都没有被赵佶等人考虑到。赵佶等人只看到与金国结盟后能够获得什么样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自身是否有能力去保证这份利益不会受损。张宝早先跟黄经臣的一番分析压根就没有人愿意提及,以赵佶为首的大宋君臣生怕金国反悔似的与金国签订了结盟协议,随即便驱逐辽国的使臣,做出与辽国划清界限的态度。 金国使臣是满意了,但宋国这样做无疑是激怒了辽国。辽国打金国是不怎样行,但收拾宋国这个手下败将,却并不怎么困难。而宋国在得知辽国在河北边境集结重兵的消息以后,也是匆匆下旨调西军前往河北进行抵御。 这官军久战方停,正是人困马乏需要休整的时候,朝廷一道旨意下达,又让刚刚休息没几天,还没缓过劲的西军将士北上跟辽国拼命,这军中的厌战情绪顿生,行军速度自然也就缓慢。 可辽国却不会等着宋国西军抵达以后才动手,西军在童贯的率领下刚刚渡过长江,辽国的兵马就已经突破边境,杀进了大宋河北,一路烧杀劫掠,地方官府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飞进了汴梁。 朝廷有些慌了神,也暗自后悔先前有些cao之过急,但此时后悔也晚了,再想要跟辽国“再续前缘”,辽国也未见得会搭理宋国。赵佶等人目前能指望的,也就是金国能够尽早出兵,逼迫辽国退兵自守,而自己这边,只能一面催促童贯的西军加紧北上,一面把主意打到了安东大都护张宝的头上。 朝廷的如意算盘打得是挺精,想让张宝的安东军先顶上去,坚持一段时间,最好是安东军跟辽军两败俱伤,然后由童贯的西军来收拾残局。可问题是张宝又不傻,明知朝廷憋着坏想要算计自己,又怎么可能被朝廷用几句花言巧语就给骗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