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章 辽国已亡 (第3/3页)
备工作其实已经做得差不多了,西京道辽人里的那些老牌权贵,大多都已经接受了安东军的条件。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不接受安东军的条件,安东军就算不动手,只要断掉提供的援助,就足以逼得那些辽人权贵的手下造反。此时主动点,脸面上也好看些。而且连晋王殿下就选择了依附,他们这些人自然要跟殿下保持步调一致。 金兵拿下了析津府,看似灭掉了宿敌大辽,但实际上真正落到好处的却是安东军,兵不血刃的获得了西京道外,还拥有了一支数目不下三万的控弦之士。这三万余人,可是都对金国有着亡国之恨的辽人。虽说耶律延禧以及耶律定都不怎么得人心,但国破家亡之恨,却不是能够随便释怀的。 张宝为了回应耶律敖卢斡的识时务,也是善待辽人。不仅允许辽人组建成军,更是让耶律敖卢斡担任主帅,耶律余睹以及率领部分辽人赶到居庸关的贺重宝出任副手,军中所需一切用度,则由安东军全部提供。 而为了回报张宝的善待,耶律敖卢斡亲自出面,一一拜访西京道里的辽人权贵,劝说其解散本族武装,接收安东军的官员治理地方。形势逼人之下,那些辽人权贵倒也算是识时务,将族中大部分武装力量择优交给了耶律敖卢斡,没有被选中的则被解散,由当地官府另作安排。 争权夺利也是需要分时候的,辽人权贵里死心眼的人不多,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道理。别看此时张宝一副气气的模样,但对于那些不肯听命的人,相信他动起手来也是不会有丝毫的心慈手软。 识时务者为俊杰也,与其被人逼着交出兵权,倒不如主动一些,还可以换取一些利益。就比如现在,自家主动配合交出了兵权,安东大都护府也就给出了相应的“补偿”,不仅承担了“遣散费”,更是将辽人权贵家中的子弟安插在了西京道的各地担任职务。 利益的交换无非也就是如此。西京道的权力过渡如此平稳,一是安东军事先做足了准备,二是安东军自身便具备强大的实力。在配合有好处,不配合就可能身死族灭的情况下,辽人权贵自是会做出明智的选择。 原本南京道耶律定称帝的时候,西京道的辽人权贵也有过拥立耶律敖卢斡的想法,但耶律敖卢斡本人不愿意,而且就西京道的财政现状,离开了安东军的帮助就只有自生自灭的下场。 向现实低头不丢人!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活着,才有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死了一了百了,只会成为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安东大都护府吞下了辽国西京道,对大宋朝廷的影响是巨大的。朝廷自立国以来便一直喊着要收复幽云,可直到今日,依旧没有夺回幽云一寸土地。安东大都护府虽在名义上听从朝廷的调派,但实际是怎么回事,有点脑子的人心里都明白。 西京道已经被安东军给吞进了肚,朝廷想要掏出来是不可能了。唯一还能抱有一点念想的,也就是此时被金人所控制的南京道。当初宋金结盟时,金人许诺等灭辽后会将南京道以及西京道分给大宋。而现在,辽主耶律定被生擒,晋王耶律敖卢斡也率众归降了安东大都护府,仅剩下的一个前任国主耶律延禧还在山沟里野外求生。 辽国名义上已经算是亡了。既然亡了,自然就该是金人履行盟约的时候,可问题是在对辽的战事中,大宋先是借口敷衍搪塞,后来出了兵也是一败涂地,压根就对金人对辽的战事中半点用处都没有,这时候想要金人履行盟约,宋人显得有些底气不足。 可放着这一桩大功不取,作为此番征辽主帅的童贯又不甘心。因为大宋皇帝为了鼓舞人心,曾经向群臣许诺,收复幽云者可获王爵。童贯如今已是位极人臣,但他还想要再进一步,而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童贯想到了一个办法,准备花钱向金人赎买析津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