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第1/3页)

    不见棺材不落泪,许多人往往都是要等到大祸临头时才会幡然悔悟。而在祸事来临之前,这些人对于与自己所想不符的意见,往往也是采取自动屏蔽的态度,颇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固执。

    金兵已经大军压境,可以赵佶为首的大宋朝廷依旧固执己见的认为这是金人虚张声势,想要借此逼迫朝廷签下与金国的不平等条约。

    威武不能屈!这种听了让人感觉cao蛋的话成了宋国大臣此时的口头禅。可想要硬气,那也要有硬气的资本,金兵都杀到家门口了,可宋国朝廷除了口头强硬外,竟然对边关的防范依旧如故,丝毫不见紧张备战的态度。

    许多人在犯了错以后首先会说的就是三个字,我以为……可这世上的事从来不会如你以为的那样发展。我以为……以为你大爷!

    当金兵真的杀过边境,进入南京道后,宋国君臣集体傻眼了。本以为金国大军只是吓傻他们,却没想到金国是玩真的。南京道才刚刚到手没多久,朝廷压根就没来得及对被金兵破坏严重的城池关隘进行重新修缮,再加上宋国如今财政吃紧,驻守南京道的宋军士气低落,与金兵一接触几乎就是溃不成军。

    金兵一路过来几乎就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势如破竹般的就杀进了大宋的河北。朝廷慌了神,急忙找到还留在汴梁的完颜希尹表示愿意答应金国早先所提的条件,希望两国以和为贵。但完颜希尹却以今时不同往日为由,重开条件,不仅提高了每年宋国需要上缴给金国的岁币数量,更是将南京道划入了金国的治下。

    这就是割地赔款!失去了南京道,金兵就可以随时南下,而宋国君臣这一犹豫,正在河北攻城掠地的金兵却没闲着,利用打了金国一个措手不及的机会,长驱直入,一支金兵竟然就直愣愣的杀奔汴梁而来。

    宋徽宗赵佶闻知此事后不由大惊失色,误以为汴梁以北已被金人控制,惊慌之下也顾不得多想,匆忙将帝位传给了长子赵恒,自己则带着亲信逃出了汴梁直奔江南。

    赵恒早先还在为争夺储君之位费尽心机,却没想到皇位会来的这么容易。虽然他心里清楚父皇“退位让贤”的用意是准备用他顶缸,可皇位既然到了手里,那再想要夺回去就不是父皇能说了算的。

    在执掌了朝廷大权后,赵恒并没有着急处理与金国的纷争,而是先提拔自己的亲信,安插在百官中取代了赵佶为帝时所宠信的那一批重臣。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恒在这件事上的处理手段简单粗暴而有效。过去依仗官家赵佶而得志的高俅、蔡京、童贯、梁师成等人无一幸免,尽数在这次清洗中被扫落下马。而百姓对于新官家赵恒的做法自是拍手称快。

    不过朝廷的这次人事变动也耽误了朝廷组织人手抵御金兵的时间,当张叔夜、徐槐奉旨组织人力抵抗金兵的时候,那支由于迷路而误打误撞避过沿路关卡的金兵也已经距离汴梁不足一日的路程。

    得知金兵已经距离汴梁不远,赵恒也想要学习一下太上皇的做法,只不过他的这一想法遭到了以张叔夜、徐槐为首的一众大臣的集体反对。赵恒也没想到自己刚刚才提拔重用的张叔夜等人会立刻跟自己对着干,迫于形势,他只得对外宣布要留在汴梁与金人奋战到底。

    小人永远是无处不在的!张叔夜、徐槐并没有意识到由于他们的劝留已经让赵恒心存芥蒂,在得到赵恒的明确态度后,还在为遇到了一位“明主”而欢喜。而在他们的努力下,汴梁城内的百姓被动员了起来,积极参与守城。

    这回来的金兵并不是什么大股人马,也就只有五千骑,而且还皆是骑兵,也没携带什么攻城器械,只要汴梁紧闭城门,等到四周的勤王人马赶到,这股金兵就会不战自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