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第2/3页)

但金兵退走了,当初劝阻赵恒不要离开汴梁的张叔夜、徐槐等人不仅没有被论功行赏,反而被以各种理由调离了汴梁。表面上的理由冠冕堂皇,说是让张叔夜、徐槐等人主政一方,可实际上就是赵恒不想将张叔夜、徐槐这种要跟自己唱对台戏的人继续留在汴梁给自己添堵。

    朝廷的官职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张叔夜等人被调离,他们所空出来的位置自有人顶上,而被顶上的人,在赵恒的眼里都是属于听话的人。而失去了张叔夜、徐槐这类朝中的主战派,再次进城谈判的完颜希尹也就没了对手,两国的谈判虽然比起上回顺利的许多,可朝廷所付出的代价也比之前要更多。不仅是之前所谈的岁币以及南京道,就连原本属于大宋的雄州、保州、清州、莫州四州也被割让给了金国。

    完颜希尹心满意足后,又在汴梁逗留了大半个月,而等到南下金兵终于北返则是在两个月后,赚得盆满钵满的金兵满载而归,而善于逢迎拍马的耿南仲等人则将这次丧权辱国的遭遇信口雌黄的说成是新帝不畏强权,智退强敌的一项功绩。

    无耻的人,都是不要脸的。但上有所好,下才会有所效。相比起已经升任太上皇的赵佶,现任的宋钦宗赵恒还不如赵佶。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赵佶虽也爱听好话,可还没到是非不分的地步,他的心里总还有点那个数。而赵恒不仅跟他老子一样胆小怕事,更要命的是比他老子还小心眼。

    金兵退了,赵佶没想着痛定思痛,一雪前耻,首先想到的便是派人去将已经快要逃到江南的太上皇给“请”回汴梁。据接手三皇子赵楷手中皇城司的耿南仲密报,早先被赵恒一撸到底的高俅、蔡京、童贯等人此时正在前往江南雨太上皇汇合的路上。

    而担心太上皇在江南再建一个小朝廷威胁自己皇位的赵恒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为了所谓的国家稳定,赵恒一口气下旨十余道,无一例外是针对太上皇当政时的那些亲信大臣的处置。

    排除异己这本不是值得让人称道的好事,但赵恒此次要诛杀的由于多是被百姓视为jian贼的人,百姓们不仅不反对,反倒对此拍手称快。童贯、高俅、梁师成、蔡京等等过去在大宋算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都没跑了,不是被直接砍了头就是被流放偏远之地,也就一个蔡京由于年事已高,得以告老还乡,但在半路上老蔡就因为心力交瘁而病死。

    赵恒斩草除根的做法吓坏了尚在江南的太上皇赵佶。赵佶做梦也没想到过去在他眼里懦弱怕事的大儿子会在一朝权在手后行事如此“果决”,直接就将自己的“得力干将”全都咔嚓了。一想到过去父子之间的那点“龌龊”事,赵佶就很担心自己回去以后会被“虐待”。

    可眼下朝堂已经被赵恒所控制,愿意替赵佶说话的大臣不是被诛就是被贬,赵佶就算有心不回,可赵恒一遍又一遍的下旨促请太上皇回京,赵佶也不得不就范,随着朝廷特使回到了汴梁。

    而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如赵佶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了,人一到汴梁,就被请到了龙德宫,赵恒以保护太上皇清净为由,剥夺了赵佶的自由,将赵佶与太后郑氏软禁在了龙德宫。宫中遍布赵恒的耳目,就连皇子想要给太上皇请安,也必须要先征得赵恒的同意才能见到。

    赵家父子为了权利的归属正在内斗的热闹,而大宋的现状也在不断恶化。当初为了鼓舞军民一心抵抗金兵,朝廷给出了不少的许诺。可在金兵退走以后,以朝廷目前的状况却又难以兑现那些承诺。

    失信于民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当官府失去了公信力后,遭到百姓的抛弃也就成为了必然。若是官府此时勇于认错,大部分百姓还是通情达理的,还能挽回一些百姓的体谅。可大宋官员死要面子活受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