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大宋做权臣_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思悔改 (第3/3页)

,即不兑现承诺,也不承认错误,就指望着拖延到最后不了了之。

    这样的态度,如何能让百姓满意。狼来了的故事众所周知,但能从吸取到经验教训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公信力并非是无限的,一旦成了负数,那离破产也就不远了。百姓的不满正在积聚,而朝堂上新的一轮争权夺利也正在上演。一个个叫得天响为国为民,但实际上还是在为自己能多分一杯羹而吵闹不休。

    张宝冷眼旁观着这一段时间大宋所发生的事,令他失望的是大宋朝廷依旧还没有吸取教训,没有对金人产生足够的警惕。金人这回是退走,可金人就如同喂不熟的白眼狼,谁也不能保证他下回会什么时候来。以为这次破财免灾便可以保一辈子太平,只能说大宋的君臣太天真了。

    当然大宋朝堂中也不是没有明眼人,之前被赵恒调离了汴梁的张叔夜、徐槐等人便清楚意识到金人绝不会就此罢休这一点。为了确保大宋安全,张叔夜、徐槐二人主动请调前往河间府与定州担任知府一职。

    金兵若是想要再次南下,河间府与定州市必经之地。不能从有重兵把守的安东军地盘进入宋境,金兵想要南下,就只能对实力弱小的大宋河北下手。不甘心看到朝廷任金人宰割的张叔夜、徐槐知道指望不上朝廷,那就只能自己略尽绵薄之力,所求的也就只是一个问心无愧。

    而对于张叔夜、徐槐这种人,张宝还是敬重的。虽然他二人并不为张宝效力,但张宝还是通过虞祺、陆登二人暗中支援了张、徐二人一批急需的钱粮。倒也不能算是“资敌”。一笔写不出两个汉,当大多数人认识到朝廷无力保护他们权益的时候,张宝就会自然而然的成为众人愿意去投效的对象。

    民意难违!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保住自家性命才是最重要的。更何况张宝同样也是汉人,而且比起对待外辱束手无策的朝廷,安东大都护府要更加强势。

    改朝换代也就是个人心所向。赵匡胤能够顺利接过大周的皇权,除了他当时掌握着强大的实力外,更是因为百姓不愿意再受战乱之苦。而当如今的大宋朝廷无法在保障百姓的基本诉求时,百姓另有选择也就成了必然。

    此时的收拢人心,只是为将来顺利“接棒”做铺垫。人,其实都是很现实的,真正能做到为忠义二字而慷慨赴死者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妥协,并且还会自己说服自己来认同这一选择。

    张宝是出于一片“好心”,张叔夜、徐槐虽然心里明白张宝此举并不单纯,可人穷志短,他们想要尽早组织起一支兵马用于抵抗未来金兵南下,那这批钱粮就是他们目前急需的。可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如今掌握大宋情报部门皇城司的是耿南仲,而耿南仲恰恰又是个小人。

    张叔夜、徐槐虽已被调离了朝廷的权力中枢,但耿南仲对于张叔夜、徐槐的危机感仍在,利用职权之便,耿南仲掌握着张叔夜、徐槐的一举一动。张、徐二人前脚接受了安东军支援的物资,耿南仲后脚便知晓了此事。

    一道言说张、徐二人心存不满,意欲不轨的奏报直接破坏了张、徐二人原本的打算。上任没几天,募兵的事情才刚刚有个头绪,将二人调离原职的旨意也分别送到了河间府与定州。

    张叔夜、徐槐二人虽然对此满腔怒火,但却又无可奈何。他二人自我标榜是大宋忠良,那面对大宋天子的旨意,二人又怎能抗旨不遵。带着满心的无奈与失望,二人收拾行囊南下分别赶赴兴元府以及江宁府赴任。

    大宋如今多事之秋,外有金人威胁,内有安东军尾大不掉,更兼之朝廷财政入不敷出,已经远不是宋钦宗一人提倡节俭度日便可以度过当前难关的,找人借钱也就成了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