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一章 家和万事兴 (第2/3页)
张宝的意见拿出了一批钱粮,将各地青壮组织起来进行训练,按日给予钱粮。 待在家里就是吃闲饭,可参与训练不仅可以替家里省份口粮,还能得到一份钱粮,这样的好事,愿意干的人自是很多。而朝廷只是付出了一点钱粮,便将治安隐患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这笔账当然也是划算的。 相比起治民,整顿吏治更加重要。地方官是朝廷派驻在地方的代表,是与百姓有着直接接触的人,百姓对待朝廷的态度,可以直接从他们对待地方父母官的态度上映射出来。得到百姓的认可,朝廷也就间接的得到了认可,可一旦遭到了百姓的厌恶反感,那就意味着要背锅的就是朝廷。 而在吏治的过程当中,贪腐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后世之所以会有那么许多人向往宋代,除了宋代经济繁荣,生活安逸外,更大的原因恐怕就是在对待犯罪官员的态度上,太过仁慈。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承诺为他争取到了士人之心,但同时也给了那些犯罪官员狡辩求活的理由。有宋一朝,被处死的文官少之又少,无论犯了什么罪,除非是罪大恶极,罪无可恕,才有掉脑袋的危险,而像贪污这种小罪过,顶多就是丢官,就连贪污所得都不会被追回。 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的大宋只是名义上的大宋,实际掌权的张宝却不像赵匡胤那样仁慈,也不用像赵匡胤那样去讨好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张家的人才储备,就是张宝做事的底气所在。即便得不到大宋士大夫阶层的支持,张宝也不需要担心会出现无人可用的情况,有军队这种暴力机构在手,士大夫阶层的不合作也并不是无法可破。 认识到这一点的文官自是保住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那些认不清现状,还自以为与过去一样的人就不仅仅是丢官去职那样简单,同样失去的甚至还有身家性命。 赵匡胤不在乎文官贪点占点,可张宝不同,他对贪污一事深恶痛绝。大宋对待官员采取的是高薪养廉的制度,文官的福利极高,不仅可以保证官员的日常开销,更能让官员过上旁人羡慕的富足生活。可贪心不足啊,哪怕衣食无忧,家有积蓄,还是有官员想要多吃多占捞取好处。 这就不是张宝所能容忍的了。在接手朝政之后,对于官员的福利待遇,张宝并未做出改变,原来给多少,现在还是给多少。只不过对于贪污官员的惩治,相比起过去要更加严厉了许多,也不仅仅是追回赃款那样简单,贪污官员会被朝廷根据贪污所得的数额进行判决,少的会被判处徒刑数年,而多的则可能掉脑袋,若是影响到了百姓对待朝廷的看法,那就可能不仅仅是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有可能遗祸后辈儿孙。 官员会为一己之私而以身犯险,但若是涉及到了自己的后辈儿孙,他们在犯罪之前就会多犹豫一下,多考虑一下自己这样做是否值得。为了区区黄白之物而影响了后辈儿孙的仕途,值还是不值? 将奉公守法完全指望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那是痴心妄想。道德教育只是一个侧面,真正可以遏制人犯罪的,还是律法。严峻的律法可以让心存歹念的人望而却步,就如同后世的碰瓷,拐卖人口,犯罪成本太低所以才会屡禁不止。不管是碰瓷还是拐卖人口,被抓到了顶多也就是判个几年,可若是得手了收获的却是别人省吃俭用一年的收入,这种低风险高回报的事,自是让人趋之若鹜。 若是律法规定碰瓷的人不仅需要后果自负还要赔偿被碰瓷者的损失,自然没有人敢再随便碰瓷。而若是对待拐卖人口的人贩子抓到一个毙一个,人贩子自然也就会选择改行。乱世需用重典,但在太平盛世,同样也应该针对某些犯罪坚持严惩的态度。 民心似铁,官法如炉,律法的轻重不仅仅要考虑到民心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