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5节 (第2/4页)
相类。 春归既然觉得何氏这番供述可信,那么就能断定三叔母的本家从此安全,没有另一个藏在阴暗里意图迫害的主谋。 何氏那时还小,谁能断定她必须嫁进伍家?如果那老者当真具备卜算出何氏日后命运的神通,何必借何氏为刀匕,做如此漫长的铺垫,他要谋害伍家可谓易如反掌。 春归偏向于老者当真是身怀异术,不知遇上什么险难一时自身难保,刚巧何氏有此机缘成了老者的救命恩人,老者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教会何氏两套善恶相异的针法,但老者不可能是针对伍家布局。 “伍尚书准备如何处治何氏?”春归问。 “送官是不能的。”三夫人道:“有几个原因,一来如此家丑不外扬,再者何氏是罪该万死,但大哥儿几个孩子何其无辜,若真将何氏送官法办,小弟一房的几个孩子日后怎能在世间立足?” 春归颔首,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担忧。 何氏害杀这么多侄子侄女,一旦送官,必须究其罪因,那么何氏暗慕大伯对嫂嫂心怀嫉恨的事一定败露,市坊闲言可不会理论事实,必然会认定何氏水性杨花不守妇德,何氏的三个儿子就会被诽谤为jian生子,莫说仕途,恐怕今后都不能抬头挺胸做人了。 “另有何氏虽然有罪,父亲却仍然不愿与何世父反目,所以决断,先将何氏禁闭家中,立即通知何世父赶来京城,两家人当面理论清楚此事,把和离书交予何世父,将何氏交由何世父处治。” 春归认为伍尚书如此处治着实很能体现世情手段。 第372章 权衡之下 也许对于更多的世族,处治何氏会以“暴病身亡”为最佳方法——首先这能把家丑一铺盖遮掩,再者又能让长房出口恶气,体现伍尚书这位家主的公允无私。然而这样一来,就完全不把姻亲何家当一回事,何家若是信了何氏乃暴病身亡,自然不会对伍家怀恨,但虽说何氏“病故”,何氏还有三个儿子,仍然需奉何父为外祖父,且伍家也必须对何家示以虚伪。 法外用刑,这当然不是官员应持之道,伍家手里会沾染何氏一条人命,让何氏的三个儿子如何自处?他们毕竟是何氏怀胎十月所生,日后怎么面对杀害生母的祖父和伯父?他们怎么能够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瞒骗外家? 要么就是何家对女儿的暴病起疑,但两家门第此时相差悬殊,伍尚书完全可以“恃强凌弱”,但这样的做法更加后患无穷。 关键是伍家本为受害一方,根本不应担当这样的愧错。 最公允的选择无非将何氏送官法办,可世情往往不会认可这样的公允,到头来伍家仍然会受诽议,所以春归能够理解伍尚书的权衡。 请何父来京,两家人当面说穿此事,和离了断,伍家是给何家留足了情面。 如果何父当真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不会轻恕何氏的罪错,就算不忍亲手断送何氏的性命,但何氏也休想为所欲为,她的余生,虽无牢狱之苦却受牢狱之实,而伍家的留情,实则是让子孙仍然能够得以堂堂正正,不担非罪之惩。 但何父如果表里不一…… 还是那句话,伍、何两家门第悬殊,何父既然伪饰多年,就不会看不清这显然的利弊,他们会毫不犹豫舍弃何氏,求得伍家的宽容,那么何氏就断然再无生路。 总之伍尚书这样处治,都不至于造成何氏逍遥法外完全不受罪罚。 但春归却隐隐觉得有些不安,仿佛有个甚大的疏漏,但她却偏偏不能拿实,找不到那疏漏的入口。 而这时三夫人又再次直言感激:“这事儿若不察实,难保何氏欲求不满之下,还会做出多大的罪恶,总之多得春儿相助,才能让水落石出。康哥儿非但不会再有性命之忧,且经此一事,对他也算磨砺 ,虽然兄嫂这么多孩子遇害,实在让人痛心,但庆幸的是终于能够剜除毒瘤。” 春归便暂时摁下不安,道:“我也有一件烦难事,需得叔母援手。” 没有客套,开门见山。 三夫人却很喜欢春归的坦率,又是一笑:“我决心请托春儿相助时,就已经有所准备了,我看得出来,春儿大抵是不愿中馈被二嫂一手掌控吧?我虽生性懒惰,且因为老爷是庶子,往常难免小心谨慎,不愿牵涉太多……可我还不敢有违老太爷的遗令及庶母的嘱咐,但凡是庭哥儿这家主有令,我其实都不敢懈怠的。” 春归认为还是很有必要申明:“此事我并未与大爷商量过。” “夫妇一体,庭哥儿待如何,太师府众所皆知,春儿既觉此事不需同庭哥儿商量,那这事儿就的确没有商量的必要。”三夫人干脆坦诚布公:“春儿刚进太师府的时候,我的确谨持观望,因着沈皇后的缘故,不确信与庭哥儿能否夫妻同心,直到白鹭事件后,我心里才有笃断,实则决定向春儿求助时,我就已经认定为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